八股文這一經歷明清兩代,延續了五百年的惟一教育、考試專用文體,五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無一不是這一教育制度訓練出來的人。在漫長歷史時代中的那些名人,那些學者,那些志士仁人,今天尚均予以肯定。而培養他們的卻是腐朽不堪,空洞無物的八股文教育,這又該如何解釋呢?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歷史矛盾現象。如果用簡單化的謾罵予以否定,自然十分容易,但如果反問一句,如何解釋這一矛盾,那該怎麼說呢?不能解釋八股文教育的作用,就無法理解這五百年中各種人材的成長過程;不理解這些人物,又如何能較清楚地理解這五百年來的歷史,尤其是與本世紀銜接著的這段歷史?難道這真是一筆糊塗帳嗎?為此我感到有必要客觀地以現在觀點認識一下這個矛盾。如果是個謎,也應該試著解一解,猜一猜。不該滿足於糊塗狀態,跟著世紀初的人盲目地亂罵。為此我試著寫了這本小書。題目似乎是腐朽的,而自認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嚴肅的課題。
六十年代初曾聽知堂老人說過:三十年代初期;北大曾有過開&ldo;八股文研究&rdo;課的設想。當時雖精於此道的老先生還不少,但能用現代觀點分析這一歷史制度的人卻不多,當時據說找到一位,但不久那位老先生歸道山了。這一設想便落了空,後遂無問津者。一晃半個多世紀,近一甲子過去了。現在再談這個問題,自然要困難多了。真正懂這種文體;學過練過能寫完篇八股的老人已經沒有了。隔著時代來回顧它、研討它,總不免隔閡。但雖請教無門,而文獻尚在,冷靜地閱讀一些,思考一下,分析一下,對它的歷史作用研討一下,總是有一些較為清楚的新發現。這次系統地寫完這本書,就更感到十幾年來的思考沒有錯。八股文的作用,是在於強化思維能力的嚴格訓練,在範圍和條件的嚴格限制下,訓練思維能力的集中性、敏銳性、全面性、辯證性。先天的聰明才智,再加後天的八股文教育對思維能力的特殊嚴格訓練,這樣明、清兩代八股文科舉考試,仍能人材輩出的歷史之謎,就完全可以作出科學的解釋,可以清楚地理解了。自然,這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是不可能用現代觀點認識這一問題的。
全書分了十八個題目,儘量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清代八股文,並舉了各種例子,予以說明。其歷史作用,除在各篇中結合例項予以說明外,在《歷史作用試析》一篇中,作了總的綜合說明。自認是對它有了一點較科學的膚淺認識。也許是&ldo;自賣自誇&rdo;,但&ldo;自誇&rdo;也還是自己的本色。非同於人云亦云的盲從也。
對於這一問題的探討,十幾年前同俞平伯老師的通訊中,曾經說到過。俞師回信也曾多次談起。這些信現已出版,是《俞平伯書信集》。近年同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柳存仁教授通訊頻繁,去夏承他寄來早年用小楷精錄的前人《四書文源流考》等資料多篇,並承華東師大教授蘇淵雷丈借到梁章鉅《制藝叢話》、方苞《欽定四書文》等書,俞師哲嗣潤民兄又從北京寄來《曲園課孫草》我所缺少的部分,在師友們的熱情幫助下,我才完成了這本小書。在此一併感謝。&ldo;前言&rdo;是在寫完第十八篇之後才寫的,這樣既是&ldo;前言&rdo;,又是後記了。
癸酉年元月二十一日完稿於
浦西水流雲在新屋南窗下第一章:產生的基礎
八股文是在中國語言、文字、考試制度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萌芽、產生、發展形成的。沒有特定的客觀條件和歷史因素,不可能有八股文。世界上其他語言條件、文字條件的民族和國家,不可能產生八股文。這種說法,好像是笑話,實際是一個很客觀的事實。如不去認識它,乍一聽好像是說海話,但如仔細結閤中國的語言文字特徵,傳統思維方法特徵,歷史制度特徵等方面認真地思考一下,便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