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轉換到一位留著變分頭的年輕男白領鄭先生,他對著熒幕解釋道:
“我們是在這裡舉辦老同學聚會,自從我們班長看一部電影之後,就不知道發了什麼神經,聯絡了我們所有老同學,非要在這裡舉辦同學會,我是從外地趕過來的,也沒看這部電影,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見面都哭……反正有很多同學像以前的同桌表白來著,我就湊湊熱鬧……”
鏡頭切換到那位男記者:“據瞭解,像是鄭先生這樣的突然接到老同學電話參加同學會的人不在少數,在網路上年輕人扎堆的天涯,貓撲等論壇,因為一部電影《那些年》引發相關的懷舊帖子,更是始終處於置頂的位置,有些甚至回帖超過了5百多頁。
現在網上流行一個新的名字,把自己的學生時代的初戀女孩叫做‘沈佳宜’,網友們也把這種學校門口的同學會,叫做‘找回當初的沈佳宜’,我們來聽聽市二中學校領導對於這起事件的感想吧。”
鏡頭一轉,市二中的一位五十多歲,瘦瘦乾乾副校長就出現在螢幕中,他表情嚴肅地道:
“我真是不明白現在的年輕人在想什麼,搞這種莫名其妙的事情,明明都已經畢業了工作了還跑到自己母校門口來搗亂,這既影響校內的教學質量,又容易堵塞校門通道,引發嚴重的安全問題,我聽說他們之中還有已經結婚的來會初戀情人的,實在是搞不懂……”
這時候鏡頭轉回了演播室裡,主持人把話題拋給了一位社會學專家劉教授問道:“讓我們聽聽專家的意見,劉教授,對於由這部電影引發的這個‘找回沈佳宜’的社會現象,您有什麼看法嗎?”
那位表情嚴肅的劉教授乾咳一聲後,表情激動地敲著桌子道:
“這種社會現象完全是搞亂了年輕人正常的生活狀態,讓他們回到了年輕時候無序的,混亂的精神狀態,我覺得是非常不好的。
歸根結底就是那部叫做《那些年》起到極壞的誘導作用,那部電影中錯誤的歌頌了高中時期的早戀問題,讓觀眾誤認為早戀是美好的,是值得懷念的,誰都明白~學生時代的本分就是努力學習,以為了步入社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如果學生都去早戀了,以後步入社會了就會成為生活的失敗者,善意這部電影對年輕人造成的惡劣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我認為國家文化機構應該立刻禁止《那些年》的播映~”
記者們都紛紛追著正在宣傳的各位導演們,讓他們評價一下現在的《那些年》引發的熱潮,在廣州宣傳《無極》的陳凱歌在天合影城被記者逮住了問了這個問題。
“請問陳導演,你覺得《那些年》與《無極》的票房是否真實反映了兩部電影的水平?”
陳凱哥面色很不好看,嚴肅地擺擺手道:“我沒看過《那些年》不能評價李小樂導演的這部作品,我只能告訴你,票房不能衡量一部電影的好壞,《無極》你們或許現在看不懂,當時五年後你們會明白的。”
相比陳凱哥,張一謀面對這個問題回答則要平靜地多,他笑著道:“《那些年》能有這麼好的反響,證明我們電影市場開始步入成熟,觀眾開始接受不同型別的影片,而不僅僅是為了看好萊塢那種型別,我很佩服李小樂導演的這種創新嘗試。”
至於馮曉剛這位李小樂的老朋友回答就更加直接了,他歪著腦袋對著鏡頭道:“李小樂拍文藝片都有商業價值,我要早知道他這電影這麼多人會喜歡,我肯定不會湊賀歲檔這個熱鬧了。”
而在這時候,媒體都想採訪的李小樂則戴著墨鏡假髮,悠閒跟河智苑在商業街上甜蜜的逛街,偶爾路過一家萬達電影院旁邊看著一堆堆的人排隊買門票,電子銀幕上《那些年》的排片佔到了六成,心情也是非常不錯。
“我看你又要被專家們罵了,瞎鼓勵孩子們早戀。”河智苑站在街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