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車間裡響起一片歡呼,大家激動得熱淚盈眶。
然而,就在眾人沉浸在喜悅中時,輻射檢測裝置再次發出警報。
原本不斷上升的輻射值突然驟降,但這並不是好訊息。
因為鉛製防護罩在輻射值驟降的瞬間出現了卡滯,一半升起一半落下,卡在了中間位置。
輻射雖然暫時停止上升,但誰也不知道這種情況能維持多久,一旦輻射值再次變化,後果不堪設想。
眾人圍在鉛罩旁,看著卡住的機械結構,一時間束手無策。
李子壕深知情況危急,沒有絲毫猶豫,他迅速找來工具,繫上安全繩索,爬上了鉛罩的升降軌道。
“李廠長,太危險了,快下來!”眾人焦急地呼喊。
李子壕大聲回應:“沒時間了,如果不盡快修復,我們都得被困在這裡!”
他趴在狹窄的軌道上,仔細檢查著卡滯的部位。
原來是一個關鍵的齒輪因長期未使用,生鏽卡死,導致鏈條傳動受阻。
李子壕一手拿著扳手,一手拿著除鏽劑,在搖搖欲墜的高處艱難地操作著。
每一次用力都可能讓他失去平衡,但他沒有退縮。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汗水溼透了他的後背,模糊了他的視線。
終於,在李子壕的努力下,齒輪開始鬆動,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鏈條也逐漸恢復了轉動。
隨著一陣低沉的轟鳴聲,鉛製防護罩緩緩上升,最終完全開啟。
車間裡再次響起歡呼聲,眾人衝上前緊緊抱住李子壕。
但李子壕知道,這只是階段性的勝利,他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生產線。
徹底揭開當年的陰謀,讓183生產線真正成為135軍工廠復興的希望。
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李子壕和同事們並沒有放鬆警惕。
雖然生產線暫時在純機械傳動模式下正常運轉,鉛製防護罩也成功開啟,但這僅僅是解決了眼前的危機。
王建國在深入調查那份被篡改的驗收報告後,透過多方走訪和查閱歷史資料,終於發現了一些關鍵線索。
他順著已故總工程師的紅色鋼筆批註,找到了當年參與驗收工作的一位老技術員。
這位老技術員雖已退休多年,但對當年的事情仍記憶猶新。
據他回憶,在驗收過程中,確實有人故意干擾正常流程,暗示他在報告上簽字認可一些不符合標準的裝置引數。
而這個人,正是當年軍工廠裡負責對外聯絡的一名中層幹部,名叫張濤。
王建國立刻將這一重要資訊彙報給李子壕。李子壕意識到,必須儘快找到更多證據,將當年的陰謀徹底揭露出來。
於是,他安排王建國繼續深挖張濤的線索,同時聯絡相關部門,對張濤展開調查。
與此同時,小陳和技術團隊在“紅隼計劃”資料以及密封艙技術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生產線的設計。
他們發現,除了穩壓閥的問題,生產線的部分控制系統也存在設計缺陷,容易受到外界電磁干擾。
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日夜鑽研,結合現代先進技術,對控制系統進行了全面升級。
陳工帶領另一組人員對新組裝的生產線進行全方位測試,確保各個環節都能穩定執行。
在測試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些細微的問題,透過對密封艙內零部件的巧妙改造和替換,成功解決了這些隱患。
然而,時間緊迫,距離防護系統第一次啟動已經過去了不少時間。
雖然目前輻射值穩定,但誰也不知道何時會再次出現危機。就在大家爭分奪秒工作時,王建國傳來了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