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入襄平——原本四千多兵,可吃數月,要是把老百姓也組織起來,估計也就吃上一個多月而已。
只是也沒想真守上一個多月啊,守個十天半月的,讓是勳覺得抵抗頑強,不易遽下,咱就好跟他談開城的條件了不是?
張敞、王建等反駁韓耀,叫他別冒險,被韓耀抖起三寸不爛之舌,逐一斥退。於是最終公孫康下了決斷:“明日且放使者歸去,雲吾等不降罷。”可就連韓耀都不知道,公孫康轉臉就光召來陽儀一人,低聲囑咐:“別駕可密籌棄城之事……”(未完待續。。)
ps: 抱歉,今天上元,去丈母孃家吃團圓飯了,才趕回來,馬上更新。
第二十六章、何必三策
翌日公孫康召來諸葛亮,對他說我家願降,但必須請是使君上奏朝廷,先應允三個條件。孔明道區區洗耳恭聽,公孫康於是扳著手指,面沉似水地逐一解說道:
“其一,斬逄紀以祭先考;其二,赦吾父子之罪;其三,允某襲爵,並任平州刺史。若應允時,康即開城迎大軍以入。”
諸葛亮聞言,不禁冷笑一聲:“公子固執如斯,恕難從命——告辭!”
公孫康這三項條件提出來,明顯是沒有歸降的誠意了。你說要斬逄紀也好,要朝廷明赦公孫父子之罪也罷,雖說是勳未必就肯答應,終究“漫天要價,就地還錢”,還可以繼續談判嘛。問題他還要求繼任為平州刺史,仍然想留在遼東——那耗費無數糧秣物資,大軍拼死來攻,究竟是為的什麼?光把州牧降一等為刺史就算謝罪了嗎?焉有是理!
諸葛亮臨來前,是勳給他開出的條件是,可以保證公孫父子的人身安全,不使就戮,只要他們老實投降,前往許都謝罪,或許連爵位都可保全——官職另說,派出去掌管地方,那更是想都別想。
所以公孫康提這三項尤其是第三項條件出來,那就是委婉地表示:吾等不降,且來戰吧。諸葛亮知道對方既然拿定了主意,再勸說也毫無意義,因此憤然辭去,返回首山山麓的大營去向是勳稟報。
當下把出使的經過一說,是勳還沒反應過來,逄紀先一拍雙掌:“公孫欲遁矣!”小子想逃!
為什麼會做出此等判斷來呢?逄紀接著解釋。倘若公孫康妄圖固守襄平城。以待時局變化。他就必須最大限度地鼓舞和調動城內民心,斷不會洩露公孫度已死之事——公孫度久鎮遼東,威望素著,他在這個節骨眼上翹了辮子,必將影響城內的民心士氣哪,那還怎麼驅之守城啊?公孫康所以不肯隱瞞此事,唯一的用意便是:儘快確定自己公孫氏家主,同時也是遼東之主的地位。
倘若公孫康有意投降。並無守城之志,那麼即刻為父發喪,還在可以理解的範圍內。然而聽孔明轉述公孫康所提的條件,分明不願降嘛,不願降而又不可守,那他便只有棄城逃亡一種可能性啦。
放棄根本,亡命而走,人心必散,所以要先確定了公孫康的家主地位,尚可望在小範圍內籠絡住部分親信。
逄紀這麼一解釋。是勳立刻就聽懂了,旁邊諸葛亮也說:“吾意亦如此也。而康不即推拒。卻詭言召群僚商議者,為惑我也。”他假模假式讓我多等一個晚上,說要召集部下商議,其實是讓咱們誤認為他仍有一定的歸降心思,尚可透過談判,或者透過前期戰鬥,促使他幡然改圖。其實呢,他早就打定了逃跑的主意啦!
逄紀和諸葛亮所料不差,其實當公孫度彌留之際,就曾秘密地關照公孫康,說倘若公孫模戰勝而歸,襄平或尚可守,倘若公孫模戰敗,則襄平恐難全也。你要是堅決守城,咱們公孫家必遭族滅,為今之計只有暫退一步,棄城而走,以待後舉。
公孫康聽了這話又驚又恐,就問爹啊,那兒子跑到哪兒去才好呢?公孫度說你有兩條路可走——“上策為南下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