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的抗敵立場與卓越的外交手腕,為北宋贏得了和平與尊嚴,使他的聲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他那剛直不阿的性格與始終堅持原則的作風,在官場上卻給他帶來了諸多敵人。寇準的直率與強硬,雖然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敬仰與愛戴,卻觸怒了那些習慣於勾心鬥角、玩弄權術的同僚,他們視寇準為眼中釘,時刻尋找機會對其進行排擠與打壓。
景德三年(1006年),寇準遭遇了第一次重大挫折。在王欽若等政敵的聯手排擠下,寇準被迫辭去了宰相職務,改任陝州知州。這一職位的調整,實際上是對寇準政治地位的顯著削弱,標誌著他在權力中心的影響力大幅下降。然而,即便身處逆境,寇準並未改變其剛直的本色,他依然盡職盡責,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為官之道,贏得了陝州百姓的擁戴。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政壇風雲突變,寇準迎來了短暫的復出。他再次被朝廷召回,擔任樞密使、同平章事,重新進入權力核心。然而,政治舞臺上的風向瞬息萬變,寇準的這次復出並未持續太久。天禧三年(1019年),他雖再度恢復宰相職務,但圍繞其身邊的政敵並未消失,反而更加虎視眈眈。
果然,天禧四年(1020年),寇準再次遭遇政治風暴。這次,他被罷免了宰相之職,轉任太子太傅,同時被封為萊國公。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次榮譽性的職位調整,實則蘊含著寇準政治生涯的又一次重大挫敗。緊接著,丁謂等人趁機對他進行誣陷,利用各種手段將其一再貶謫,直至將其貶至偏遠的雷州,擔任司戶參軍。至此,寇準徹底離開了中央權力中樞,開始了晚年淒涼的生活。
在雷州的日子裡,寇準雖身處困厄,卻始終保持了士大夫的氣節,他關心民生疾苦,積極參與地方治理,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為官之責。然而,遠離京城的他,再也無法直接影響國家大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政治理念與抱負漸行漸遠。
四、文采斐然,詩風獨特
在政壇之外,寇準還以其卓越的文學才華,特別是詩歌創作,成為了北宋文壇的一顆璀璨明星。他與當時諸多文人墨客如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以及“九僧”等交往密切,形成了一種文人雅集的風氣。他們之間的詩文唱和,不僅豐富了各自的創作靈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宋初詩歌風格的發展與交融,共同構築了那一時期詩歌創作的繁榮景象。
寇準的詩歌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七言絕句上,這一形式短小精悍,要求詩人以寥寥數語,凝練地傳達深邃的意境與豐富的哲思。寇準的七言絕句,語言質樸無華,不尚華麗辭藻,卻能以平實的文字構建出深遠的意境,展現出其對生活的深刻洞察與對社會現實的獨特見解。他的詩句往往寓含哲理,既有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又有對人生百態的犀利剖析,既有對國家社稷的憂慮與期望,又有對個人情感的抒發與寄託,其詩作既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又蘊含著濃厚的個人情感與人文關懷。
寇準的詩集《寇萊公集》七卷與《寇忠愍公詩集》三卷,是他詩歌創作的精華所在,這些作品流傳後世,成為了宋代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詩作不僅在當時廣為傳誦,對後世文人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其七言絕句,以其鮮明的藝術個性與深刻的思想內涵,贏得了後人的高度評價與廣泛讚譽。
在文學史上,寇準被譽為“渭南三賢”之一,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唐代名臣張仁願並肩而立。這一稱號不僅是對寇準詩歌藝術成就的高度認可,也是對他作為文人士大夫典範的肯定。寇準的詩作,無論是反映社會現實,還是抒發個人情感,都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士大夫兼詩人的雙重身份,他以詩歌為載體,表達了對國家、社會、人生的深刻思考,體現了其憂國憂民的情懷與獨立不阿的人格魅力。
五、身後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