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清明政治的不懈追求。儘管身處逆境,蘇轍的政治理念與道德風骨卻在磨礪中更為成熟,為他日後重返中央、擔任要職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重返中樞與位列宰執
宋哲宗即位後,政局出現重大轉折。哲宗初期,由於年幼,由高太后垂簾聽政,政治傾向較為開明。此時,蘇轍以其深厚學識與穩健行政能力獲得朝廷賞識,得以重返中央。他歷任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等要職,最終晉升至門下侍郎,躋身朝廷宰輔之列。在這一時期,蘇轍積極參與國家決策,秉持穩健改革理念,關注民生疾苦,展現出了深思熟慮、務實理性的政治風貌。他主張改革應以緩和矛盾、穩定社會為目標,避免激進措施導致社會動盪。其政策建議多立足於儒家仁政思想,強調公正公平,關心弱勢群體,體現了其深厚的人文關懷與高尚的道德情操。
然而,隨著哲宗成年後親政,政治風向發生轉變,朝廷趨於保守。蘇轍因直言敢諫,批評時政弊端,觸怒哲宗,遭到貶謫,先被貶為知汝州,後又連續遭貶,政治生涯陷入低谷。直至晚年,宰相蔡京專權,蘇轍再遭降級,無奈之下,他以太中大夫致仕,退居潁昌,築室隱居,閉門謝客長達十餘年。
隱居期間,蘇轍並未消極避世,反而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學術研究與教育子弟上。他在儒學領域的貢獻尤為突出,深入探討儒家經典,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創新詮釋,特別是在理學思想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他的學術研究既繼承了儒家傳統,又有所突破,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文學創作上,蘇轍以散文著稱,尤精於政論與史論。其散文文風“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正如其兄蘇軾所讚譽。蘇轍的散文立意深遠,邏輯嚴謹,語言質樸而富有韻律感,展現出其深沉的人文關懷與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蘇轍的詩歌雖力求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稍遜,但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五、身後哀榮與歷史評價
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逝世,享年七十四歲,被追復為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南宋高宗朝,蘇轍先後被追贈為太師、魏國公,孝宗時又被追諡為“文定”,足見其在後世的崇高地位。
綜觀蘇轍的一生,他既是政壇上的堅定理想主義者,又是文壇上的璀璨明星。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深邃的學術造詣和不朽的文學創作,為後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蘇轍,這位歷經坎坷卻始終堅守信念的學者型官員,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獨特且令人敬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