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章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的科學革命

橄欖枝,願意提供一棟住宅、一個實驗室和豐厚的薪酬,邀請他前往義大利進行研究。然而,巴斯德堅決拒絕了這一邀請。他認為在國家受難之際,不能因為個人生活的舒適而離開苦難的故鄉。他決定留在法國,用自己的科學知識為國家服務。

當時,法國的啤酒質量遠不如德國,這不僅影響了法國的啤酒產業,也損害了國家的聲譽。巴斯德決心改變這一現狀。他攜家帶口前往法國南部的庫列爾蒙,在那裡的一家啤酒廠開始了啤酒防腐的研究。他從啤酒的酵母菌入手,發現啤酒變質的原因是由於混入了其他細菌。這些細菌在發酵過程中產生了有害物質,導致啤酒變酸或變味。

巴斯德透過一系列實驗,找到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來防止啤酒變質。他發現,只要將啤酒加熱到50-60攝氏度,保持半小時,就可以殺死其中的有害細菌,而不破壞啤酒的品質。這一方法後來被稱為“巴斯德殺菌法”(pasteurization),也稱為低溫滅菌法。透過這一方法,法國的啤酒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甚至超過了德國的啤酒。這一成就不僅為法國啤酒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提升了法國的國際聲譽。

在研究啤酒的過程中,巴斯德逐漸意識到微生物在許多疾病中的作用。1873年,他50歲時,被選為醫學科學院的院士(Académie de médecine)。當時的醫學非常落後,施行的外科手術常常導致患者因敗血症而死亡。醫生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懷疑傷口化膿與空氣中的微生物有關,他邀請巴斯德共同研究這一問題。

巴斯德用實驗證明,傳染病和化膿症的真正原因是微生物。他建議將外科手術器具放在火焰上燒灼,以殺滅微生物。儘管這一建議在今天看來是常識,但在當時卻遭到了許多醫生的反對。大多數醫生仍然不相信巴斯德的學說,認為這不過是無稽之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巴斯德的理論逐漸被科學界接受,併成為現代醫學的基礎。

1876年9月,巴斯德代表法國出席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國際養蠶大會。他在會上詳細介紹了自己在蠶病和酵母菌研究中的成果,得到了大會的一致肯定。這次會議不僅提升了巴斯德的國際聲譽,還為法國的蠶絲業帶來了新的希望。

回國後,巴斯德拖著不太靈便的病體,又開始對炭疽病的研究。炭疽病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不僅危害牲畜,也對人類構成威脅。巴斯德透過實驗發現,炭疽病的病原體是一種細菌,他成功地製備了減毒的炭疽桿菌疫苗,為防治炭疽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九、炭疽病

1877年,法國東部地區爆發了嚴重的炭疽病疫情。炭疽病主要感染牛、羊等牲畜,偶爾也會感染人類。人類感染炭疽病通常表現為面板性炭疽病,感染部位會出現1-3厘米直徑的無痛潰瘍,中央有黑色壞死的焦痂,因此得名“炭疽病”。這一疫情不僅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嚴重威脅了公共健康。當時,巴斯德已經是索邦大學的教授,他在調查雞霍亂時偶然發現,與空氣接觸的舊培養菌的毒性會變弱。這一發現給了他靈感,他認為這種減毒的細菌可能具有免疫作用,可以用來解決法國正在流行的炭疽病。

巴斯德決定進行實驗,驗證這一假設。他從感染炭疽病並已死亡的動物身上抽取細菌,並在試管中培養這些細菌,使它們的毒性逐漸減弱。然後,他將這些毒性減弱的細菌注射到健康動物的體內。幾周後,他又將毒性強的炭疽病菌注射到同一只動物體內。結果令人驚喜:這隻動物沒有患病,而與它同群的其他動物中有不少因感染炭疽病而死亡。這一實驗結果證明,注射過減毒細菌的動物獲得了抵抗炭疽病的能力。

儘管巴斯德的實驗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許多人仍然對其理論持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