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現狀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對未來改革方向的獨特見解。
同治元年(1862年),郭嵩燾迎來了職業生涯中的又一個重要轉折點——被任命為蘇松糧儲道,隨後不久轉任兩淮鹽運使。這兩個職務都涉及到重要的經濟事務管理,顯示了朝廷對他能力的認可。到了同治二年(1863年),他又進一步升遷至廣東巡撫的位置,負責鎮壓該省境內殘餘的太平軍勢力。然而,這段任期同樣充滿了挑戰。由於與兩廣總督瑞麟之間存在矛盾,郭嵩燾僅在位不到三年便因意見不合而被免職,再次回到了湖南老家。
儘管遭遇了多次挫折,但郭嵩燾並未就此消沉下去。相反,他利用這段時間投身於教育事業,在長沙城南書院和思賢講舍開設課程傳授知識,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周圍的人。
三、奔波洋務
光緒元年(1875年)初,郭嵩燾在軍機大臣文祥的推薦下重新出仕,被任命為福建按察使。此時正值清政府開始重視洋務運動,力圖透過引進西方科技來增強國力。郭嵩燾對此深有見解,他撰寫了《條陳海防事宜》上奏朝廷,明確指出將西方國家的強大僅僅歸因於軍事技術是錯誤的認識。他認為,中國要想真正實現富強,必須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發展本國的工商業體系。這一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使郭嵩燾一時名聲大噪。
,!
同年,雲南發生了“馬嘉理案”,這起事件中一名英國官員被當地民眾殺害,導致英方強烈抗議,並要求中國政府派遣高階官員前往英國正式道歉。面對這一外交危機,清政府最終決定派遣郭嵩燾作為首任駐英大使,以示誠意。然而,這個決定卻遭到了國內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許多頑固派官僚和士大夫認為此舉是對國家尊嚴的損害,甚至有人編造諷刺對聯嘲笑郭嵩燾:“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這些攻擊反映了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閉關自守心態以及對新事物的恐懼與排斥。
儘管面臨巨大壓力,但郭嵩燾並沒有退縮。他在等待赴英期間還積極參與了其他重要事務,例如署理兵部侍郎一職時,他就針對雲南巡撫岑毓英在處理馬嘉理案中的失職行為提出了彈劾。郭嵩燾在奏摺中不僅批評了岑毓英個人的責任,同時也尖銳地指出了整個官僚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那些盲目自信、拒絕接受外界變化的傳統主義者。這樣的言論自然又引發了新一輪的非議,“漢奸”、“貳臣”等惡名紛紛加諸其身。
幸運的是,在這段艱難時期裡,郭嵩燾得到了一些開明官員的支援,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李鴻章深知郭嵩燾的價值所在,並在多個場合為其辯護。此外,慈禧太后也多次召見郭嵩燾,給予鼓勵和支援,表明了最高層對於改革派力量的認可。
四、駐英使節
光緒二年(1876年)冬,郭嵩燾率領副使劉錫鴻等隨員三十餘人啟程前往英國,開始了他作為中國首位駐外使節的歷史使命。抵達倫敦後,郭嵩燾不僅設立了使館,還在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了駐法公使的職務。在旅途中,他將沿途見聞詳盡記錄於《使西紀程》一書中,其中盛讚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制度,並主張中國應當深入研究和學習這些先進的經驗。然而,《使西紀程》寄回國內後卻遭到了頑固派官僚的猛烈抨擊,直到郭嵩燾去世,該書也未能公開發行。
到達英國後,郭嵩燾積極考察當地的政體、教育體系以及科學狀況。他訪問了多所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及報社,並結識了許多學者專家。儘管已屆六十高齡,但他依然勤奮地學習外語,以更好地理解並吸收西方文化與知識。同時,他還不斷向國內寄送關於西方社會各個方面的觀察報告,並提出了一系列中肯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