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此重任,謝遷的內心並非沒有掙扎。當時,他正沉浸在雙親去世的悲痛之中,作為孝子,他本應在家丁憂守制,但國家的召喚使他不得不強忍悲痛,料理完喪事後便立即投身於國事之中。這份超越個人情感、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擔當,充分體現了謝遷的忠貞與責任感。
在內閣,謝遷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改革的決心。他深知太子作為未來的國家繼承人,其品行與能力對國家至關重要,因此他極力主張太子應親近賢能之士,遠離奸佞小人,確保其能夠成長為一名有為的君主。同時,謝遷針對邊防鬆弛、財政緊張以及宦官干預朝政等頑疾,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改革措施。
在邊防問題上,面對大同地區頻發的邊警和軍費短缺的現狀,謝遷不僅關注到實際的軍事部署,還特別注意到了後勤保障的重要性。當尚書馬文升提出增加南方兩稅折銀以解決邊防經費時,謝遷審慎考慮了民生負擔,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不應加重百姓負擔,展現了他兼顧國家安危與民生疾苦的政治智慧。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謝遷敢於直面內府的貪腐問題。當時,宦官利用職權在庫房、倉場等處違法亂紀,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秩序和民心穩定。謝遷不懼權貴,提出了明確的根除策略,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因為直指宦官的腐敗往往伴隨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幸運的是,明孝宗對謝遷的忠誠與智慧給予了足夠的信任和支援,這使得一些改革措施得以實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敗現象的蔓延。
四、抗衡權閹,不畏強權
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後,明朝政局風雲突變,權閹劉瑾趁皇帝年幼,迅速掌握了朝中大權,一時間權傾朝野,朝政風氣急劇惡化。此時,謝遷已升任至少傅兼太子太傅,位高權重,但面對劉瑾的囂張跋扈,他並沒有選擇沉默或妥協,而是秉持著文人的骨氣和國家棟梁的責任感,勇敢地站出來與之抗衡。
謝遷深知,劉瑾的專權不僅威脅到皇權的正常執行,更會將國家推向混亂的邊緣。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和影響力,多次直接嚮明武宗進言,揭露劉瑾的不法行為及其對國家的危害,呼籲皇帝清醒地認識到形勢的嚴峻性,並採取措施限制劉瑾的權力。謝遷的進諫言辭懇切,邏輯嚴密,充滿了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展現了他作為臣子的忠誠與擔當。
然而,當時的明武宗年少輕信,加之劉瑾善於諂媚逢迎,謝遷的多次進諫並未得到採納,反而因觸怒劉瑾而面臨被排擠和打擊的風險。劉瑾作為權閹,對任何敢於挑戰其權威的人都毫不留情,謝遷和劉健等正直大臣的處境變得岌岌可危。
面對這樣的逆境,謝遷沒有絲毫的畏懼和退縮。在他看來,個人的榮辱得失遠不及國家的安危重要。為了堅守正義,避免更大的政治災難,謝遷最終做出了艱難的決定,與劉健一同辭官歸鄉,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劉瑾專權的抗議和對朝廷現狀的深深憂慮。他們的離去,雖在某種程度上暫時削弱了朝中正直力量,但也為後來反對劉瑾的勢力積蓄了力量。
五、劉瑾倒臺,復出受尊
劉瑾的倒臺,是明朝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轉折,標誌著長期籠罩在朝野之上的陰霾終於散去。在這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中,雖然謝遷並未親眼見證劉瑾的覆滅,但他的辭官之舉和對正義的堅持,無疑是推動這場變革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劉瑾被誅後,朝廷上下開始反思過去的錯誤,試圖挽回失去的人心和秩序,其中包括邀請像謝遷這樣因反劉瑾而被迫離職的賢臣重新出山,以期恢復朝政的清明。
然而,謝遷在經歷了宦海沉浮之後,已對官場的名利看得很淡,他選擇了拒絕朝廷的復職邀請,表明了其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對個人名節的堅守。謝遷的選擇,不僅反映出他個人的高潔情操,也對映出古代士大夫追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