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為顯著,他深刻認識到,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離不開健全的法制。為此,他傾注大量心血於刑律的修訂工作,力求使之更加公正合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閔珪刪定律例的過程,不僅僅是文字上的精簡與梳理,更是一種法律精神的提煉與昇華。他主張法律應當簡潔明瞭,便於理解和執行,同時也要兼顧公平與效率,確保判決的權威性和人民的接受度。這些修訂後的法律條文,不僅在當時起到了規範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更深遠地影響了明朝後期乃至清朝初期的法制建設,成為了中國法律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奠定了明清兩代法制體系的基礎。
迴歸京城後,閔珪被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這一職位讓他得以直接參與國家最高監察機構的運作,進一步發揮了其直言敢諫的品質。在這一時期,他不僅是國家法治建設的推動者,也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教育者和選才者。作為皇太子朱厚照的教育指導之一,閔珪深知人才培養對於國家未來的重要性,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響著未來的君主,力求培養出一位賢明的君王。同時,他多次擔任殿試讀卷官,慧眼識珠,選拔出一批批國家的棟樑之才,這些人才後來在不同領域為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閔珪與都察院同僚戴珊的緊密合作,更是體現了他作為國家棟梁的責任感和高瞻遠矚。兩人聯名上書,提出的各項建議,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無不體現出他們對於國家現狀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前瞻性思考。他們倡議的政策調整和制度改革,旨在增強國力、改善民生,許多建議被採納實施,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展現了他們作為高階官員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和擔當精神。
四、功成身退:老成謀國,清譽流芳
在閔珪晚年,他的身影依舊活躍於國家重大事務之中,尤其是作為殿試讀卷官的角色,他三次參與了決定國家未來棟樑的關鍵時刻。這三次分別發生在弘治、正德年間,每一次選拔,閔珪都以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和獨到的政治眼光,甄別真才實學者,為朝廷輸送了一大批才華橫溢、德才兼備的人才。他的選擇,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格局,更為後來的國家治理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閔珪慧眼識珠的能力,使他成為了連線三朝英才的重要紐帶,其貢獻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不朽的光芒。
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和朝局的變換,尤其是面對權臣劉瑾弄權導致的政治動盪,年邁的閔珪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憊和力不從心。他深知,作為一個歷經四朝、深諳朝政的老臣,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下已難以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正德年間,已經年逾七旬的閔珪,多次上疏請求退休,表達了自己淡泊名利、希望歸隱田園的願望。終於,在正德二年,皇帝批准了他的請求,閔珪得以功成身退,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仕宦生涯,回到了寧靜的家園。
歸田之後的閔珪,遠離了朝堂的紛擾,享受著與家人共聚的天倫之樂,過上了悠然自得的生活。他的晚年,是對自己一生功業的回顧,也是對平靜生活的珍惜。正德六年,這位為國家奉獻了畢生精力的老人,在家中安然離世,享年八十二歲。他的離世,不僅是家庭的損失,更是國家的遺憾。為了表彰其一生的貢獻,朝廷追贈其為太保,並賜予“莊懿”的諡號,以此銘記他清廉正直的品德與卓越的政績。
五、結語
閔珪的一生,是忠誠與智慧的典範,是法治與公正的象徵。他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何為“清官”,在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始終堅守原則,勤勉盡責。在那個時代,閔珪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行政管理者,更是一位深具人文關懷的思想者。他的事蹟激勵著後人,成為追求公平正義道路上的一盞明燈。在今天,當我們回顧閔珪的一生,不僅僅是在講述一段歷史,更是在傳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