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官員不敢直言,從而在事實上確立了自己在朝中的獨大地位。
四、朋黨勾結,弄權誤國
在成化年間,隨著李孜省權勢的日益膨脹,他開始構建自己的政治網路,與鄧常恩、趙玉芝等傳奉官結成了緊密的朋黨聯盟。這些傳奉官,多是透過非正規途徑(即傳奉,指皇帝直接下旨任命,跳過正常科舉或考核程式)進入官場的人物,他們彼此間的利益糾葛與權力慾望相輔相成,形成一股強大的幕後力量,李孜省則以其超凡的權謀和皇帝的寵信,成為了這個集團的領袖。
李孜省深知,要穩固並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單靠個人努力遠遠不夠,必須藉助更為廣泛的社會輿論和宗教迷信來包裝自己,操控人心。於是,他們頻繁組織扶鸞術等迷信活動,透過所謂的“神諭”來左右朝野輿論,將自己塑造為天命所歸、受神靈庇佑的貴人,以此來震懾異議者,同時為自己的政策和人事安排披上一層神聖不可侵犯的外衣。
在這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活動中,李孜省等人不斷製造有利於自己的輿論氛圍,同時利用這些“神蹟”來排除異己。正直官員如吏部尚書尹旻及其子尹龍,因其堅持原則、不願同流合汙,成為了李孜省的眼中釘,最終遭到構陷和貶謫。相反,那些願意依附於李孜省,或是被其視為“忠心”的人,如劉敷、黃景、李裕等,即便能力或品德不一定出眾,卻在李孜省的操作下得以快速晉升,佔據要職。這種完全基於個人忠誠而非能力和政績的官員選拔方式,徹底破壞了明朝原有的選官制度,導致官場風氣急劇惡化,政治腐敗愈發嚴重。
五、星象示警,終遭貶謫
成化二十一年,天象突變,星象的異常引起了明憲宗的不安,古人素有“天人感應”之說,認為天文現象是上天對人間政治的預警。在這特殊的背景下,憲宗下詔廣開言路,鼓勵群臣直陳時弊,這一舉措為朝中正直之士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他們紛紛上書,痛陳傳奉官制度的諸多弊端,李孜省及其黨羽的惡行首當其衝成為眾矢之的。
面對朝臣的激烈批評和天象示警的雙重壓力,明憲宗似乎有所觸動,一度對李孜省採取了貶職的措施,企圖平息朝野的不滿情緒。然而,由於長期以來對李孜省的依賴和寵信,憲宗很快又將其召回京城,李孜省的權勢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因這次“考驗”而更加囂張,他利用此次機會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排除異己,其勢力盤根錯節,愈發難以撼動。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明孝宗朱佑樘即位後,新皇勵精圖治,決心撥亂反正,整肅朝綱。孝宗深知李孜省及其黨羽對國家的危害,於是採取了斷然措施,將他們全部貶謫至邊疆,以此作為清理門戶、恢復朝政清明的第一步。這一舉動,標誌著長期籠罩在朝廷上空的陰霾終於有了消散的跡象。
但李孜省的末日並未隨著貶謫而結束,宦官蔣琮的舉報如同最後一擊,徹底終結了他的政治生命。蔣琮的指控直指李孜省等人的罪行,孝宗聞訊後,立即將他們逮捕下獄,進行嚴酷的審訊。曾經權傾一時的李孜省,在鐵窗之下,面對嚴刑拷問,身體與精神遭受了極大的摧殘,最終未能熬過這場風暴,病逝於獄中。
結語
李孜省的生涯,是對明代中期政治生態的一個縮影,揭示了當權者個人偏好如何被投機分子利用,進而扭曲國家機器運作的危險。他的崛起與隕落,不僅是個人道德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正義與秩序遭受衝擊的寫照。在那個時代,權力如同一把雙刃劍,既能讓微不足道的小吏躍居高位,也能瞬間將其打入深淵。李孜省的故事,警示著後人:權力的誘惑與濫用,最終將導致自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