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挫敗了朝臣的努力。劉健、謝遷憤而辭職,李東陽雖留任,但朝中權力格局已發生鉅變。劉瑾不僅逃過一劫,反而藉此機會掌握了司禮監的實權,開始大肆干預朝政,標誌著朱厚照統治時期宦官專權的高峰期的到來。這場初政風波,不僅反映了朱厚照早期統治的動盪與混亂,也預示了其後續統治中將持續的朝臣與宦官之間的激烈鬥爭,對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劉瑾弄權
正德年間,明朝的朝政被一位名叫劉瑾的宦官所把持,他的權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劉瑾的崛起始於他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握了批閱奏章和傳達皇帝旨意的權力。他開始將奏章帶回家中,私自處理,很少與百官商議,更不經過內閣擬旨,逐漸將朝政大權獨攬。
為了強化自己的權力,劉瑾還藉助特務機構,如東廠、西廠和內行廠,來監視和迫害異己。這些特務機構在劉瑾的操縱下,對官員進行誣告和陷害,導致許多官員受到迫害,甚至喪命。劉瑾的貪汙受賄、結黨營私也愈發猖獗,民間甚至流傳著“劉皇帝”的稱號,可見他的權勢之盛。
然而,劉瑾的專權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滿和反抗。正德五年,寧夏慶王府下的安化王朱寘鐇起兵清君側,矛頭直指劉瑾。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監軍太監張永與總督軍務的楊一清聯手,準備剷除劉瑾。張永在班師回朝後,趁夜向朱厚照揭露了劉瑾的十七條罪狀,包括意圖謀反等重罪。
朱厚照雖然最初對劉瑾抱有信任,但在得知劉瑾的罪行後,大怒之下派人逮捕了劉瑾。在劉瑾家中抄出的鉅額財富和違禁物品,更是讓朱厚照下定決心將劉瑾凌遲處死。劉瑾的倒臺,標誌著明朝宦官專權的一個高峰結束。
四、平內外亂
正德年間,明朝面臨內憂外患的雙重考驗,朱厚照的統治伴隨著頻繁的民變與邊疆衝突。國內方面,土地兼併和流民問題積重難返,加之劉瑾亂政,引發四川、北直隸、江西等地的農民起義。四川連續爆發了劉烈、藍廷瑞、曹甫、廖麻子領導的起義,北直隸的劉六、劉七起義更是席捲多地,直到正德七年才被平定。江西的農民起義則在王守仁的努力下,於正德十三年才得以平息。這些民變嚴重考驗了明朝的統治秩序。
與此同時,北方邊境的蒙古韃靼部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小王子(達延汗)的崛起,使得蒙古部落統一,並頻繁侵擾明朝北部邊疆。正德十二年,小王子率大軍南下,重創宣府,直接威脅到明朝的安全。朱厚照決定親征,這一決定未與朝臣商議,遭到了閣臣和巡關御史的極力勸阻,甚至有御史閉關阻止其出征。但朱厚照堅持己見,最終在九月到達陽和,並在應州與小王子的軍隊交鋒。儘管戰鬥中朱厚照表現英勇,親斬敵首,但整個戰役並未徹底解決邊患,只是暫時遏制了蒙古的侵擾。
這次親征經歷極大地激發了朱厚照對軍事的興趣,他不僅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等頭銜,還對邊疆產生了濃厚興趣,多次巡邊,甚至在宣府建造“鎮國府”,作為自己的第二個家。然而,朱厚照的南巡計劃卻引起了朝臣的強烈反對,認為此舉勞民傷財,且對皇帝安全構成威脅。面對群臣的激烈反對,朱厚照採取強硬措施,對進諫的官員施以廷杖,展示了其獨斷專行的一面。
正當朱厚照籌備南巡之際,寧王朱宸濠起兵謀反的訊息傳來。朱厚照原本計劃御駕親征,但在得知南贛汀漳巡撫王守仁已平定叛亂後,仍堅持南下,名義上為巡邊,實則帶有遊玩性質。朱厚照對王守仁的猜忌,以及寵臣的挑撥,使得王守仁的功績未能立即得到認可,直至後來張永的調解,王守仁才得以獻俘,平亂的成果最終得到確認。
五、染病身亡
正德十四年末,朱厚照抵達南京後,並未立即投入國事處理,而是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