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桂萼並未就此退縮。在收到汪俊等人的聯名奏議後,明世宗雖然暫未公開表態,但實際上已傾向於桂萼的論點。桂萼趁勢再上一書,直接批評汪俊等人違揹人倫、忽視帝王骨肉親情,認為真正的孝敬在於尊生父為考,而非僅僅在稱號上做文章。桂萼的堅決立場和情感訴求,進一步贏得了明世宗的認同,最終促使世宗決定召桂萼、張璁等人進京,以更深入地探討“大禮議”。
正當桂萼等人準備啟程北上時,朝中內閣大臣為避免爭端擴大,請求維持原有決議,即保留“本生”二字,以示興獻王為世宗的生父而非皇考。這一策略雖然暫時讓世宗同意中止召見,但桂萼等人不甘失敗,途中再次上書,堅決要求去除“本生”二字,指出這一稱謂本質上是將世宗與孝宗繫結,違背了世宗對生父的孝心。桂萼的堅持和明世宗的內心傾向最終促使後者加快了決策程序,決定繼續召見桂萼等人,使得“大禮議”進入了新的高潮。
三、履 遭 眾 劾
嘉靖三年(1524年)的春夏之交,圍繞桂萼與張璁被明世宗朱厚熜重用以及“大禮議”的持續發酵,朝堂之上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風暴。這場風暴不僅考驗著新君與朝臣之間的關係,更觸及了明朝禮法與皇權的深層矛盾。
自明世宗決定尊崇其生父興獻王為皇考後,以桂萼、張璁為代表的改革派與以汪俊、喬宇等人為首的保守派之間的對立逐漸白熱化。四月初,給事中張嵩、曹懷、章僑、安磐等官員聯名上書,請求罷免桂萼,並反對更改獻帝的稱號,此動議直指桂萼等人的政治立場,顯示出朝中保守力量對改革派的強烈抵制。喬宇的上疏更是直截了當地批評明世宗的任命決定,認為這打破了常規,動搖人心,請求恢復汪俊等人的職務,停止對桂萼等人的徵召,進一步加劇了朝堂的緊張氣氛。
五月中旬,桂萼與張璁抵達北京,旋即提出七條改革意見,這些意見觸及了朝中諸多敏感問題,引起了眾多大臣的強烈不滿,甚至有人提議將他們二人逮捕處決。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桂萼一度避不出門,張璁則稍後才敢上朝露面,顯示了他們面臨的巨大壓力。緊接著,給事中張翀、鄭本公以及眾多官員連續上書,彈劾桂萼、張璁等人,指控他們破壞宗廟制度,挑撥皇室關係,誹謗正直官員,要求將他們外放以儆效尤。儘管如此,明世宗並未採納這些彈劾建議,反而更加倚重桂萼與張璁,這無疑加大了雙方的對立。
面對持續的攻擊,桂萼與張璁在六月初再次 上 疏 為自己辯護,他們的態度堅決,力圖澄清誤解,表明改革立場。隨後,兩人被任命為翰林院學士,這一決定激起了以豐熙、楊維聰等人為代表的官員的強烈不滿,他們以與桂萼等人同列官職為恥,紛紛請求辭官,但未被批准。與此同時,李學曾、吉棠等御史指責桂萼、張璁曲解儒學,迎合時弊,而刑部尚書趙鑑甚至提議嚴懲二人,這些行為反映出朝臣間的深刻裂痕。
在這一系列的政治較量中,楊慎等三十六名官員的集體上書尤為引人注目。他們明確表示與桂萼等人在學術觀點和政治立場上存在根本分歧,請求明世宗將他們罷免,以免造成更大的政見不合。這一舉動不僅加劇了朝堂的分裂,也迫使明世宗不得不採取強硬措施,對上書官員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處罰。
隨著事態的發展,胡侍、王時柯等監察御史繼續上疏,批判桂萼等人提出的改革意見背離經典,挑戰傳統禮法,呼籲明世宗能夠納忠言、遠佞臣,恢復朝綱,平息風波。這一系列的彈劾與辯駁,充分展示了明代中期政治生態的複雜與激烈,以及皇權與士大夫階層在意識形態和權力分配上的深刻衝突。
四、排除異己
嘉靖三年至嘉靖五年間,隨著大禮議的塵埃落定,桂萼與張璁作為明世宗的得力助手,其地位愈發穩固,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