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正直不阿的態度,雖然得罪了某些權勢熏天的御史,但也贏得了百姓的廣泛擁戴。沈煉的舉措,宛如一股清流,洗刷了當地的政治生態,使得正義與公平重新得以彰顯。[9][29][32]
五年後,即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因不畏強權,敢於直言,沈煉被調往茌平縣繼續擔任縣令。在這裡,他並沒有因為之前的遭遇而改變自己的施政風格,反而更加堅定地推行清正嚴明的治理方針。短短數月,沈煉就使得茌平呈現出訴訟減少、民眾和樂的新氣象。當年恰逢饑荒,沈煉深切體會民生疾苦,果斷開放官倉,借糧給飢餓的百姓,有效緩解了災情,挽救了無數生靈。他的這些舉措,不僅救民於水火,更在百姓心中種下了感恩的種子。
除了物質上的救助,沈煉還重視精神文化的建設,踐行儒家“先富後教”的理念,每月初一、十五,他都會親自到公眾場合講解儒家經典,引導民眾遵循禮儀,提升道德水平。此外,他還經常深入民間,到私塾中與孩童交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傳遞知識與美德,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的文化教育發展。沈煉的仁政與教化,讓茌平人民受益匪淺,贏得了“沈茌平,如鏡明,如水清,不賞民勸,不怒令行”的美譽,反映了百姓對他的極高評價和深厚感情。
然而,正當沈煉在茌平的治理漸入佳境之時,父親的離世迫使他不得不暫時離開官場,回家守孝。這段守孝的日子,雖然中斷了他的仕途,卻也給了他更多的時間去反思與沉澱,為後來的人生選擇埋下了伏筆。
四、薦入錦衣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沈煉結束了為父親守喪的時期,復出政壇,被任命為清豐縣知縣。在清豐,沈煉沒有因之前仕途的波折而有絲毫懈怠,相反,他更加勤勉地投入到治理縣務之中,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他的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清豐縣在他的治理下呈現出一片祥和景象。沈煉的名聲因此遠播,甚至傳到了京城,引起了權高位重的錦衣衛指揮使陸炳的注意。陸炳素聞沈煉的正直與能幹,決定將其納入麾下,擔任錦衣衛 經 歷一職。沈煉離任清豐之時,百姓依依不捨,自發夾道相送,甚至有人痛哭流涕,不願這位好官離去,這足以證明沈煉在地方的深遠影響。更有甚者,清豐百姓為紀念他的恩澤,特地為他建立了生祠,供後人敬仰,這樣的待遇在古代中國是非常罕見的榮耀。
兩年後,即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沈煉正式踏上了京城的仕途,成為錦衣衛的一員。儘管置身於權力中心,沈煉仍舊保持著其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本色。他的性格中既有儒家的正直,也有文人的狂放,喝酒時常常席地而坐,開懷大笑,完全不受拘束,這份率真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顯得尤為獨特。陸炳對沈煉頗為尊重,儘管兩人性格迥異,但陸炳的禮遇為沈煉在京中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庇護。
值得一提的是,沈煉與嚴嵩之子嚴世蕃之間的交往。陸炳與嚴嵩家族關係密切,這層關係使得沈煉也時常與嚴世蕃同桌飲酒。然而,嚴世蕃在酒宴上常有虐待賓客之舉,沈煉對此極為不齒,每當此時,他便會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用他的正氣與勇敢震懾住了囂張跋扈的嚴世蕃,使之收斂。沈煉的這些行為,不僅顯示了他的膽識與正氣,也進一步凸顯了他不畏強權、堅持正義的高貴品質。
五、直對嚴黨
當敵軍兵臨城下,京城城門緊閉,城外百姓求援無門,哭聲震天。在多數官員因恐懼而猶豫不決之時,沈煉毅然站了出來,向掌管錦衣衛的陸炳進言,強調關閉城門等於將城外的百姓拱手讓給敵寇,陸炳採納了他的意見,併成功說服上級開城接納了上萬百姓,此舉不僅救民於水火,也展現了沈煉臨危不亂的決斷力。
面對敵人的挑釁和威脅,內閣次輔徐階提議召開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