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御史,與咸寧侯仇鸞準備出兵。但毛伯溫以父喪在身為由推辭,明世宗並未准許,直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毛伯溫抵京,提出了應對安南問題的六條方略。恰逢安南國王孫黎寧遣使訴苦,請求明朝出兵,明世宗命令毛伯溫暫緩出兵,轉而調查實情,並讓毛伯溫協助辦理都察院事務。
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隨著安南內部局勢的變化,莫登庸主動示弱,請求寬恕,毛伯溫再次被委以重任,升任兵部尚書,但因朝中意見分歧,出兵計劃一度擱置。直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毛伯溫被派遣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其間,他不僅加強了邊防,還招募士兵屯田,永久免除田賦,大大增強了邊疆的防禦能力。
嘉靖十九年(1540年),毛伯溫等人進駐南寧,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宣佈明朝將支援黎氏子孫復國,另一方面懸賞捉拿莫登庸父子。莫登庸恐懼之下,派使臣求和,毛伯溫則藉機傳達天子的恩威,成功收取了安南地圖、戶籍,並暫時讓莫登庸歸還部分領土,最終促成了安南的和平解決。明世宗對此大為滿意,將安南國改為安南都統使司,任命莫登庸為都統使,毛伯溫也因此加官為太子太保。
四、整飭邊防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毛伯溫在結束了安南之役後,迴歸朝堂,繼續承擔起都察院的重任。然而,邊關的頻繁警報提示著他,邊防體系亟需一次全面的審視與革新。毛伯溫敏銳地意識到,僅靠傳統的防禦機制已難以應對日益複雜的邊疆局勢,他提出了修建京師外城的建議,旨在構建更為堅固的首都防線。儘管這一提議在初期遇到了來自給事中劉養直的反對,指出修廟工程已耗資巨大,但毛伯溫的堅持與遠見最終說服了明世宗,使得邊防建設得以推進。
同年十月,兵部尚書張瓚的去世,為毛伯溫提供了一個施展軍事才能的舞臺。張瓚在位期間,軍事設施荒廢,邊防體系漏洞百出,毛伯溫臨危受命,代理兵部事務。他迅速召集朝臣,共同商討邊防改革方案,最終提出了涵蓋二十四項具體措施的防邊建議,涉及軍事訓練、武器裝備、邊關管理等多個方面,極大地提振了邊防軍紀,為邊疆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毛伯溫的邊防革新不僅侷限於軍事層面,他還著眼於財政的合理分配與機構的精簡。面對言官提出的核實軍力與內府人員的建議,毛伯溫積極響應,提交了二十多項裁減冗員的提案,觸及了包括錦衣、騰驤衛在內的多個部門,甚至深入到御馬、內官、尚膳監等長期被宦官把持的敏感領域。這一系列大膽的改革舉措,雖然在短期內改善了朝廷財政狀況,卻也觸怒了朝中權貴,尤其是宦官集團,為毛伯溫日後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隱患。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毛伯溫的邊防建設再次得到明世宗的認可,他被委以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重任,負責全面整飭北方邊防。在這一時期,毛伯溫不僅推動了大同五堡的重建與駐軍,進一步強化了邊疆的防禦網路,還因其卓越的軍事成就被加封為太子少保,成為嘉靖朝邊防建設的標誌性人物。
五、削籍病逝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正當毛伯溫在邊防建設上取得顯著成就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卻將他推向了命運的深淵。秋天,順天巡撫朱方因防秋任務完成,請求撤回臨時駐紮的客兵,這一決定看似合理,卻在不久後釀成大禍。北寇突然大舉入侵,直逼京師近郊,這場突如其來的襲擊讓明世宗震怒不已,他認為這是邊防管理的重大失職,下令將總督翟鵬逮捕並充軍,而朱方則在嚴厲的杖刑下喪命。
在這場風波中,御史舒汀的指證將矛頭指向了毛伯溫和職方郎韓最,聲稱正是他們兩人主張撤回宣府、大同的客兵,間接導致了邊防的薄弱。明世宗聽聞此言,勃然大怒,立即做出反應,將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