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1章 李化龍:從知縣到尚書

斷楊應龍招募苗人增援的通道,同時調集大軍,準備全面反擊。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李化龍精心策劃,分兵八路,從不同方向對播州發起總攻。川兵、貴州兵、湖廣兵各自劃分路線,每路兵力三萬,其中官兵與土司兵比例為三比七。李化龍親自督戰,各路將領奮勇向前,形成對播州的立體包圍。

面對官軍的雷霆攻勢,楊應龍派其子楊朝棟抵禦,但各路官軍皆大勝。楊應龍後悔未聽孫時泰之計,意識到大勢已去。在關鍵時刻,李化龍審時度勢,化解了水西苗人可能的援助,加強了對叛軍的封鎖。劉綎率先突破婁山關,抵達海龍囤,其他部隊緊隨其後,形成合圍之勢。叛軍見勢窮途末路,派出使者假意求和,被李化龍識破,果斷下令拒絕。劉綎將叛軍使者拘禁,以示清白。八路大軍合圍之下,經過輪番進攻,最終攻破叛軍據點,楊應龍與二妾自殺,叛亂宣告結束。

從出兵到平定叛亂,歷時僅一百一十四天,彰顯了李化龍卓越的軍事才能。在這期間,李化龍曾收到父親去世的訊息,本欲歸鄉服喪,但因軍務緊急被留任。待叛亂平息,李化龍再次提出回鄉守孝,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其功勳被載入史冊,為後世所頌揚。

四、憂國憂民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李化龍被委任為工部右侍郎,總理河道,承擔起治理黃河、確保漕運安全的重大責任。甫一上任,黃河即在單縣蘇家莊與曹縣發生大決堤,危機四伏。面對這一棘手問題,李化龍展現出了卓越的決策能力和創新思維,提出開鑿泇河的方案,旨在繞過黃河最危險的呂梁段,確保運道暢通無阻。泇河的開鑿,不僅避免了黃河的肆虐,還極大地提升了大運河的運輸效率,為國家的經濟穩定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李化龍再度被朝廷起用,這次他擔任戎政尚書,負責京營的管理與改革。深感京營乃國之根本,李化龍上書列舉了京營存在的十一濫、十二苦、十九件宜做之事,以及屯政十二事,力圖整頓軍紀,提高戰鬥力,增強國家的防禦能力。然而,這些提案並未得到朝廷的積極響應,反映出當時官僚體系的腐敗與低效。

隨著邊疆形勢日益緊張,特別是在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正月,京師傳言盜匪來襲,引發民眾恐慌,九門緊閉,數萬邊民湧入京城避難。面對如此局面,李化龍再次挺身而出,提出加強邊防、補充軍力的緊迫需求。他指出,遼東計程車兵多為老弱病殘,且受到稅監高淮的殘酷剝削,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減。李化龍請求停止苛捐雜稅,增兵數萬,以穩固邊防。同時,他還提出了關於兵糧供應、和議與戰鬥策略的全面計劃,力求全方位提升國防實力。遺憾的是,這些深思熟慮的建議並未得到皇帝的批准,凸顯了當時朝政的保守與僵化。

儘管遭遇種種挫折,李化龍仍堅守崗位,直至一品官職任期屆滿,被加封為柱國、少傅兼太子太保,這是對他多年勤勉與貢獻的肯定。即便在高位,李化龍始終心繫國家與人民,其一生致力於國家的水利建設、邊防安全與軍事改革,展現了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成為明代歷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賢臣楷模。

五、晚年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十二月十五日,李化龍在其任上溘然長逝,享年五十八歲。他的逝世引發了朝野的深切哀悼,朝廷追贈其為少師,後又加贈太師,諡號“襄毅”,這一諡號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功績與德行——既表彰其在軍事上的英勇果敢,也肯定了他作為文臣的智慧與忠誠。

到了崇禎年間,明末皇帝崇禎對李化龍的評價極高,贊其為“春秋血食詩書帥,鐘鼎名流社稷臣”,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李化龍在文武兩方面均達到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對國家社稷的深厚貢獻。這種讚譽,不僅源於李化龍生前的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