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哱拜,這位蒙古韃靼人以糧餉發放不及時為藉口,煽動士兵叛變,殺害巡撫黨馨與副使石繼芳,奪取符印,與河套地區韃靼部勾結,攻取河西四十七堡,使得局勢急劇惡化,威脅到了西北的安定。呂兆熊深知,若不及時平叛,後果不堪設想。
三月初八,呂兆熊率領李如松、麻貴等精銳部隊前往寧夏,採取迂迴戰術,未直接進攻叛軍重鎮銀川府,而是先駐紮於相對穩定的靈武城,這裡距離銀川僅40公里,隔黃河相望。在靈武城,呂兆熊集結兵力,制定策略,等待時機。他拒絕了決黃河水灌城的提議,堅持認為應以減少百姓傷亡為原則,主張圍而不攻,等待叛軍糧草耗盡。
初夏的一天,叛軍首領哱承恩帶領200餘精銳外出搶糧,落入呂兆熊精心佈置的陷阱。在通往叛軍必經之路的峽谷中,呂兆熊預先放置了裝有信鴿的銀匣子,一旦叛軍接近,信鴿便會飛出,向官軍傳遞資訊。當叛軍進入峽谷,官軍佔據高地,利用地形優勢發起突襲,大石如雨,叛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首領哱承恩身負重傷,叛軍自此不敢輕舉妄動,固守城內,內外交困。
叛軍內部開始出現分裂,劉東暘殺害了土文秀,哱承恩又殺了許朝,隨後周閏柱又將劉東暘殺害,軍心大亂。呂兆熊抓住叛軍內訌的機會,一舉攻破銀川城,迫使叛軍投降。亂首哱拜闔門自盡,哱承恩等主要叛軍頭目被擒,寧夏之亂終被平定。
呂兆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這場平叛戰役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他不僅挽救了西北邊疆的危機,也為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萬曆帝對其嘉獎有加,呂兆熊的官職因此屢次晉升,成為當時備受推崇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平定寧夏叛亂,不僅是萬曆朝的一項重大軍事行動,也成為了明朝歷史上一段佳話,呂兆熊的名字也因此被載入史冊,成為後世歌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