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1章 孫承宗:山海關防線的傳奇

壓力,孫承宗屢次上疏請求辭職,終於在同年十月十五日獲得了熹宗的批准,由高第接替了他的位置。

儘管孫承宗離職,熹宗仍對其恩寵有加,賜予了諸多榮譽與物質獎勵。然而,孫承宗的去職並未結束他的政治風暴。魏忠賢繼續對孫承宗施壓,甚至強迫他參與為魏忠賢建生祠的活動,孫承宗堅決拒絕,這導致了魏忠賢的憤怒,使得孫承宗的晚年生活陷入孤立。

直到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去世,崇禎帝即位,魏忠賢倒臺,孫承宗才看到了復出的希望。然而,由於之前的柳河之役以及王在晉等人的持續攻擊,孫承宗的復出之路並不平坦。直至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的介入,澄清了柳河之役的真相,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孫承宗的壓力。

五、臨危受命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領後金軍隊大舉侵入明朝境內,局勢危急。面對國家的緊急狀態,崇禎帝在閣臣的建議下,於十一月初七日下令孫承宗速入京師,委以重任。孫承宗接到詔令後,迅速響應,十一月初九日接旨,次日便踏上征程,展現了一位老將的決斷與擔當。

崇禎帝在平臺召見孫承宗,表達了對他的高度依賴與信任,詢問其應對之策。孫承宗基於對戰場局勢的瞭解,提出了詳盡的戰略佈局,建議以袁崇煥守薊州,尤世威守密雲,滿桂守順義,侯世祿守三河,形成穩固的防禦體系,互為犄角,緊密配合,以確保京師安全。此外,他還對選將、糧餉、火器、兵丁等具體事項提出了建議。崇禎帝採納了孫承宗的意見,並授予他廣泛的權力,包括調動軍隊、懲治違令者等,顯示了對孫承宗能力的高度認可。

孫承宗不負眾望,立即投入到緊張的軍事部署中。當皇太極對北京發動攻擊時,孫承宗迅速調兵遣將,派遣遊擊尤岱率三千騎兵馳援京城,又調動其他部隊協同作戰。同時,他聯絡各地將領,協調兵力,確保通州一帶的穩定,並及時應對後金軍可能的動向,有效地遏制了敵軍的攻勢。

在袁崇煥被捕後,祖大壽等關寧軍士兵出現動搖,孫承宗主動寫信勸慰祖大壽,鼓勵其率軍收復失地,以功贖罪。孫承宗親自前往山海關安撫士兵,成功穩定了軍心,使祖大壽等人重新歸順,展現了卓越的領導力和軍事才能。

崇禎三年(1630年),孫承宗著手收復被後金佔據的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他首先收復了建昌營,隨後在一系列戰鬥中取得了勝利,逐步驅逐了後金軍隊。在孫承宗的精心部署下,明軍不僅收復了失地,還成功伏擊了後金軍,迫使阿敏率部逃竄。孫承宗隨即下令追擊,最終取得了遵永大捷,徹底清除了關內的後金威脅。

六、引咎辭官

崇禎四年(1631年),孫承宗繼續肩負著關寧錦防線的重任,然而與遼東巡撫丘禾嘉的矛盾日益加劇。丘禾嘉主張乘勝追擊,而孫承宗則主張穩紮穩打,先恢復右屯,再逐步推進。雙方在策略上的分歧導致了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延誤與不協調。

孫承宗曾試圖透過上疏和請示朝廷來調和與丘禾嘉的矛盾,但朝廷的態度模稜兩可,未能有效解決二人間的分歧。隨著矛盾升級,孫承宗意識到與丘禾嘉的不和可能重蹈熊廷弼與王化貞覆轍,導致軍事失利,因此他連續上疏,請求辭去職務,讓丘禾嘉獨自承擔遼事,以避免軍政上的混亂。

在孫承宗的努力下,大淩河城的修築計劃得到了批准,然而朝廷的決策反覆無常,導致工程進展緩慢。當皇太極親自率軍圍困大淩河時,城中僅有不足兩萬的守軍,且戰鬥力不強。孫承宗迅速做出反應,一方面調兵遣將,另一方面試圖透過奇策解圍。然而,丘禾嘉的猶豫與分歧導致救援行動遲滯,最終大淩河城陷落,孫承宗派去救援的宋偉、吳襄部也在長山遭遇慘敗。

大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