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平息了駐軍的不滿情緒,隨後赴任山西道監察御史。
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袁可立受命巡視京都西城,其間揭露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一名深受皇帝寵愛的弄臣,倚仗權勢,竟在京城當街行兇殺人,而朝中百官因懼怕其背後的勢力,無人敢出面干預。面對此不公,袁可立挺身而出,依法將弄臣重刑抵罪,將其罪行公開於眾,彰顯了法律的尊嚴。
當權臣試圖以金錢賄賂袁可立時,他斷然拒絕,堅定表示:“殺人者死,乃朝廷法度,即使弄臣亦不可例外。吾只知有法,不知有弄臣。”這種凜然正氣令眾閹人恨之入骨。然而,萬曆帝聞訊後,試圖以中旨赦免弄臣,這無疑是對袁可立權威的直接挑戰。袁可立不畏皇威,毅然抗旨,堅持將弄臣繩之以法,贏得了“真御史”的美譽。
袁可立的鐵面無私不僅體現在對弄臣的懲處上,他還敢於向皇親國戚和朝中大臣的不法行為發起挑戰。在他的嚴格執法之下,即便是權高位重之人也不敢輕舉妄動,整個京城風氣為之肅然。百姓感念袁可立的公正與勇敢,尊稱他為“袁青天”。
七、雷震景德門 建言罷官籍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袁可立作為御史,面對朝政腐敗與國事日非,勇敢地站出來,連續上疏針砭時弊。五月初九,他請求恢復被貶黜官員的職務,呼籲朝廷不應一味打壓直言之臣,否則國家大事將無人敢言。這一言論觸及皇帝敏感神經,導致他被剝奪一年俸祿。
同年九月,景德門遭雷擊,被視為上天對朝政失序的警示。袁可立再次挺身而出,指責皇帝疏於朝政,後宮弄權,朝綱廢弛。他指出國家面臨西虜挑釁、播酋負隅頑抗、倭患未消、中原災荒頻發的嚴峻局面,直接批評皇帝怠於朝政,賞罰失當,是非顛倒,賢愚不分,使忠臣含冤,直臣抱憤。這份大膽的諫言激怒了皇帝,也得罪了次輔沈一貫,最終導致袁可立被降級外放,甚至一度被革職為民,沉冤長達二十六年之久。
袁可立被削職後,淡定離京,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他並未表現出絲毫慌亂。回到家鄉後,他並未放棄為官的理想,而是選擇與文友結社,教化地方,積極參與地方治理,幫助減輕百姓負擔,甚至親自測量田畝,釐清賦稅,展現出其深厚的民本思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袁可立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力主大修睢郡城池,使之成為堅固的防禦工事。這項工程在二十年後的崇禎八年發揮了關鍵作用,保護了睢城免遭敵襲,保全了一郡生靈。此外,他還為減輕百姓負擔,親自前往衛輝府求情,成功減少了睢州百姓需承擔的勞役,體現了他始終關注民生疾苦的高尚情操。
八、關外戰事起 條陳上方略
泰昌元年(1620年),歷經二十六年的沉冤終於昭雪,袁可立起復為尚寶司司丞,後又晉升為太僕寺少卿。面對國家內外交困的局面,尤其是遼瀋、廣寧失守,全遼淪陷的危機,袁可立於天啟元年(1621年)祭告山陵回京後,向天啟皇帝提出了七項應對策略,展現了他卓越的戰略眼光與治國智慧。
一收殘兵,以省調募。 袁可立建議收編關外的殘兵,避免他們落入敵手,同時減少招募新兵的成本和時間,增強軍隊戰鬥力。
一出奇兵,以圖制勝。 他主張利用敵人內部空虛的時機,派遣奇兵突襲,切斷其補給線,迫使敵軍分散力量,從而改變戰場態勢。
一明賞罰,以振法紀。 強調嚴格執法,對失職將領進行懲罰,對忠誠將士給予獎勵,以此整頓軍紀,提振士氣。
一慎防守,以固封疆。 提出加強邊防,嚴密防守戰略要地,構建防禦體系,確保首都安全。
一實京營,以固根本。 主張充實京營兵力,淘汰老弱,加強訓練,確保首都防衛力量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