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1章 馬湘蘭——蘭之魂,詩畫雙絕的明末奇女子

湘蘭欣然應允,揮毫潑墨,為他創作了一幅她最為擅長的一葉蘭圖。這幅畫以簡潔至極的筆觸,勾勒出蘭花的清雅與空靈,既展現了馬湘蘭的藝術造詣,又象徵了她與王稚登之間純粹而深厚的情感。

馬湘蘭在《研銘》中記錄了王稚登贈送硯臺之事,“百榖之品,天生妙質,伊以惠我,長居蘭室。”這方硯臺不僅是一件實用的文房之寶,更是兩人情感的信物,承載著他們之間的承諾與信任。在那個講究門當戶對、身份地位的時代,馬湘蘭與王稚登之間的這份情誼顯得尤為珍貴,它超越了世俗的偏見,成為了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

四、尋到知音

馬湘蘭與王稚登的相遇,如同兩股清泉匯入同一池塘,激起層層漣漪。然而,即便是在這心靈的共鳴中,也難免夾雜著現實的苦澀與無奈。馬湘蘭深知自己並非尋常風塵女子,她的心性高潔,如同懸崖峭壁上獨自綻放的蘭花,不為凡夫俗子所輕易折服。為了向王稚登表達自己的心意,她特地繪製了一葉蘭圖,以此昭示自己的貞潔與高傲,期待著王稚登能夠理解她內心的真摯情感。

,!

王稚登,這位才華橫溢卻又身陷困境的才子,面對馬湘蘭的深情厚意,心中充滿了矛盾與掙扎。儘管他聰明絕頂,能夠洞悉畫中蘊含的情愫,但現實的考量讓他不敢輕易許下承諾。三十七歲的他,依然處在仕途的低谷,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他擔心無法給予馬湘蘭一個穩定的生活和應有的庇護。他深知,一旦感情深入,便可能成為彼此的枷鎖,而馬湘蘭的敏感與多情,更讓他不敢輕易觸碰,唯恐不慎之間,便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出於對馬湘蘭的保護與尊重,王稚登選擇了保持距離,將那份深藏心底的情愫轉化為淡淡的友情。他故意裝作不解馬湘蘭畫中的深情,以一種看似輕鬆的方式接受了那幅一葉蘭圖,僅僅回以禮貌的感謝。這樣的反應,無疑讓馬湘蘭感到失落與痛苦,她誤以為王稚登並不願意接納她的愛,心中滿是苦澀。

儘管如此,馬湘蘭對王稚登的感情並未因此消減。她仍然選擇與他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兩人如同知己般相互陪伴,卻小心翼翼地迴避著任何可能觸及婚姻的話題。在這段複雜而微妙的關係中,他們共同品嚐著人生的酸甜苦辣,分享著彼此的喜怒哀樂,成為了對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五、登舟北上

王稚登的命運似乎迎來了轉機,京都大學士趙志皋慧眼識珠,舉薦他參與國史的編修工作。這對於一直渴望施展抱負、實現理想的王稚登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他心懷激動,收拾行囊,準備登舟北上,前往京城,開啟新的人生篇章。在內心深處,王稚登還懷揣著一個美麗的願望——待他在京城立足,有了穩定的未來,便回來迎娶馬湘蘭,與她共享餘生的幸福。

馬湘蘭的心情則複雜得多。她為王稚登的機遇而高興,也為即將到來的離別而憂傷。在為他舉辦的餞行宴上,馬湘蘭強顏歡笑,心中卻是五味雜陳。王稚登在席間隱約透露了他對於未來的規劃,暗示著將來二人共度一生的可能性,然而,鑑於之前那段未得回應的深情,馬湘蘭不敢輕易流露自己的期待,只是靜靜地在心底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在分別之際,馬湘蘭千叮嚀萬囑咐,每一句話都飽含著不捨與牽掛。她深知,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重逢,於是她以詩寄情,即席創作了一首“仲春道中送別”的詩篇,作為對王稚登的臨別贈言。這首詩不僅表達了她對王稚登深厚的情感,也寄託了她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詩中或許有“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意味,既有祝福,也有等待,更有對王稚登不忘初衷的期許。

王稚登帶著馬湘蘭的詩與深情,踏上了北上的征途。而馬湘蘭,則留在原地,守候著那份未完的諾言,心中既期盼著王稚登的成功,也默默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