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之下剃光了頭髮,拒絕再參與鄭成功的軍事活動。
1652年(順治九年),曾德事件進一步加劇了施琅與鄭成功之間的矛盾。曾德曾在鄭成功軍中服役,受到施琅的指揮。在施琅被解除兵權後,曾德尋求更好的出路,轉而投靠了鄭成功,成為了他的親隨。施琅得知此事後非常憤怒,認為這是背叛行為,於是派人將曾德捉拿並處決。鄭成功聞訊後下令不要殺害曾德,但施琅並沒有聽從命令,堅持將曾德處死。
鄭成功認為施琅此舉是公然反抗,於是密令援剿右鎮黃山以商量出軍機宜為名逮捕施琅之弟施顯,並派遣右先鋒黃廷帶領士兵包圍施琅的住所,將施琅及其父親施大宣一同拘捕。不過,施琅在一些親信和當地居民的幫助下成功逃脫,進入了清朝控制的區域。
鄭成功得知施琅逃往清朝後非常憤怒,並在同年七月將施琅的父親施大宣和弟弟施顯處死。施琅得知這個訊息後,對鄭成功的仇恨達到了頂點,決定徹底投靠清朝,並決心與鄭氏家族對抗到底。
,!
四、任職清廷
1656年(順治十三年),施琅在清廷中得到了第一次重要任命,被授予同安副將的職務,並隨清定遠大將軍濟度進攻福州。在清廷的軍旅生涯中,施琅逐漸嶄露頭角,顯示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對海戰的深刻理解。不久之後,他被調往北京,擔任內大臣的職務。然而,這段時間裡施琅的生活頗為貧苦,他的妻子不得不在北京從事女紅裁縫的工作來補貼家用。
1659年(順治十六年),施琅的職業生涯迎來了新的轉折點,他被清廷提升為同安總兵。在這一職務上,施琅繼續展現出了他的軍事領導能力。1662年(康熙元年),施琅的仕途再次攀升,他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負責管理福建沿海的水師部隊。這一年,施琅派遣軍隊擊敗了鄭經進攻海澄的軍隊,並且上書清廷,建議將臺灣納入清朝的版圖。
1664年(康熙三年),施琅提出了詳細的攻臺計劃。他認為,臺灣是清朝版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該儘快將其收復,以確保國家的安全和統一。施琅的建議得到了康熙帝的支援。同年,施琅率領軍隊收復了金門和廈門,並準備進一步進攻澎湖,進而直搗臺灣。這一時期,鄭成功已經去世,其子鄭經繼位,但鄭經死後,臺灣內部發生了權力鬥爭,馮錫範毒殺了鄭經的長子鄭克臧,擁立年幼的鄭克塽為延平王,並開始專權,這為施琅的攻臺計劃創造了有利條件。
1667年(康熙七年),施琅上呈了《邊患宜靖疏》,並在次年提交了《盡陳所見疏》,在這兩份奏疏中,他強調了收復臺灣的重要性。施琅指出,鄭經等人的頑抗不僅威脅到了國家的統一,而且還導致東南地區賦稅減少,人民生活貧困。他分析了雙方的實力對比,認為臺灣軍隊人數不足兩萬,船隻數量有限,主要是依賴海洋屏障得以立足。相比之下,福建水師官兵數量眾多,只要從中精選兩萬人的精銳部隊,完全有能力平定臺灣。
然而,施琅的建議遭到了以鰲拜為代表的保守勢力的反對。他們認為海洋環境複雜多變,出兵風險極大,因此建議維持現狀。施琅的提議被擱置,甚至被解除了福建水師提督的職務,留在北京擔任宿衛工作長達13年之久。儘管如此,施琅始終沒有放棄收復臺灣的決心。他密切關注著福建沿海的動態,並深入研究海洋氣候和潮汐規律,時刻準備著重新被啟用。
五、再度啟用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施琅終於在李光地等大臣的推薦下,被重新啟用,並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同時還被加封太子少保的銜位。這一時期的施琅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老將,他具備了攻臺所需的諸多條件。
從施琅自身的條件來看,他是攻臺的最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