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去世,引發了關於繼承權的爭端。鄭經的長子鄭克臧被視為合法繼承人,他已經成年,並且擔任監國多年,各方面評價都很高。然而,馮錫範希望讓自己的女婿、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繼位。馮錫範與劉國軒商議此事,起初劉國軒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支援了馮錫範的主張。不久之後,馮錫範與鄭經的其他兒子以鄭克臧非嫡出之子的理由將其殺害,確立了鄭克塽為延平王。
五、澎湖兵敗
1682年,隨著清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提出專 徵 權 ,準備武力攻臺,臺灣局勢再度緊張起來。福建總督姚啟聖則傾向於透過招撫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面對即將到來的戰爭,劉國軒嘗試透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他向清政府提議,臺灣可以仿照琉球、朝鮮那樣成為大清的屬國,只需稱臣進貢而不需剃髮、不登岸。然而,這一提議並未得到清廷的認可。
1683年五月,施琅率領清軍水師正式進兵臺灣。劉國軒深知雙方實力懸殊,但他仍然盡力佈防,寄希望於六月份臺灣海峽常見的颶風天氣能夠為鄭軍帶來優勢。然而,施琅熟悉水師作戰,對臺風季節有著充分的準備。
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領清軍出兵澎湖,劉國軒指揮鄭軍迎戰。十六日,兩軍在海上交戰。然而,直到二十二日,海面風平浪靜,鄭軍在海戰中處於劣勢,最終大敗。劉國軒無奈之下只好率殘部退回臺灣。
施琅佔領澎湖後,為了儘快結束戰事,從投降的鄭軍將領中挑選出劉國軒的親信,派遣他們前往臺灣勸說劉國軒投降,並承諾給予高官厚祿。經過此次慘敗,劉國軒已經失去了繼續戰鬥的決心。此時,臺灣島上人心惶惶,部分人甚至打算趁亂作亂。劉國軒一方面敦促鄭克塽和馮錫範等人儘快作出決定,另一方面積極維持島內的社會穩定,並阻止了一些將領打算逃往呂宋(今菲律賓)的圖謀。
六、仕清生涯
1683年,隨著鄭克塽向清朝請降,臺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劉國軒在澎湖之戰後的決策起到了關鍵作用,他不僅確保了臺灣與大陸的和平統一,還為臺灣島內的穩定做出了貢獻。次年,也就是1684年三月初六日,清政府正式任命劉國軒為天津總兵。四月初二日,劉國軒告別京城,前往天津赴任。臨行前,康熙皇帝給予了他特別的嘉獎,顯示出對其貢獻的高度認可。
,!
在天津任職期間,劉國軒展現了傑出的行政才能和個人品德。他為官清廉,不貪財,積極致力於地方建設,尤其是在水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劉國軒認識到天津地處海河下游,水資源豐富,但同時也面臨著洪水氾濫的問題。因此,他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河道疏浚和堤壩加固工程,有效防止了洪水災害,保障了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此外,劉國軒還大力推廣水稻種植方法,提高糧食產量,改善了當地農民的生活條件。這一舉措不僅增加了地方的糧食自給能力,還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劉國軒的努力得到了當地百姓的高度讚揚,他的聲譽也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
1685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皇帝再次對劉國軒表示了高度的認可,命令賜予他京城宅第,這不僅是對他個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對他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一種獎勵。劉國軒在天津總兵的職位上勤勉盡責,深受百姓愛戴。
晚年,劉國軒仍然活躍在工作崗位上,繼續為天津的發展貢獻力量。1694年,劉國軒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五歲。清政府對於劉國軒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並在十一月初二日追贈他為太子少保,賜予其在順天府蘇家口的安葬之地。
結語
劉國軒不僅是明鄭時期的重要軍事將領,也是臺灣早期開發的關鍵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投身抗清到收復臺灣,再到最後的歸順清朝,每一步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