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章 張廷玉:清代三朝老臣與軍機處奠基人

反映雍正帝的意思,深得其心。

同年十二月,雍正帝特旨授予張廷玉禮部尚書之職,並特別強調:“朕 再 四 思 維,非 汝 不 克 勝 任”。這意味著張廷玉正式成為朝廷的核心大臣之一。接下來的幾年裡,張廷玉繼續受到重用,雍正元年(1723年)復值南書房,並與朱軾等人一同擔任諸皇子的師傅。他還被任命為順天府鄉試的主考官,並被加封太子太保。

雍正六年(1728年),張廷玉被晉升為保和殿大學士,並很快又兼任了吏部尚書的職務。此時,清廷面臨著西北邊疆蒙古準噶爾部的威脅。由於前線將領的失誤,叛軍屢屢侵擾邊境。面對這樣的局面,雍正帝心情焦慮,頻繁地指示策略。張廷玉日以繼夜地侍奉在內廷,不敢稍有懈怠,有時甚至要等到深夜才能離開。

雍正七年(1729年),軍機處正式設立。雍正帝命令張廷玉與怡親王胤祥、蔣廷錫共同領導這一新的機構。軍機處的設立,是為了更好地處理軍需事務,避免資訊洩露。張廷玉在軍機處的設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規劃了軍機處的基本運作模式:一般事項使用疏奏的方式,透過通政司上報內閣擬旨;重要事項則使用摺奏的方式,直接透過奏事處上報軍機處擬旨,最後由皇帝親自批閱。這種模式保證了資訊的保密性和決策的效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在軍機處成立後,大學士必須兼任軍機大臣才能參與實際的政務處理。張廷玉不僅負責軍機處的日常工作,還兼任吏部和戶部的重要職務,同時負責編纂《吏部則例》等重要典章制度,為清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

雍正十二年(1734年),針對蒙古準噶爾部的問題,張廷玉提出了派遣使者進行宣諭的建議。雖然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是透過軍事手段解決的,但張廷玉的這一提議顯示了他在處理複雜局勢時的審慎態度,同時也反映出他對和平解決爭端的偏好。這一建議對雍正帝的決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體現了張廷玉在政治決策中的重要角色。

三、位極人臣

隨著雍正帝的去世,張廷玉迎來了仕途中的另一個高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之際,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被任命為顧命大臣。雍正帝臨終前留下遺詔,表示希望張廷玉未來能夠配享太廟。這一榮譽意味著張廷玉將被視為國家的傑出貢獻者,享有極高的尊重。

乾隆帝即位後,按照先帝遺命,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一同被任命為輔政大臣。不過,由於他們堅決推辭,最終以總理事務王大臣的身份留任。乾隆元年(1736年),張廷玉再次被任命為皇子師傅,並繼續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的職務。乾隆帝在外出巡幸時,張廷玉常常留在京城總理朝政,夜間宿於紫禁城內,以便隨時處理緊急事務。

在乾隆帝的統治初期,張廷玉不僅繼續承擔著繁重的政務,還因其深厚的學問而被委以重任,包括擔任《清聖祖實錄》、《明史》、《大清會典》、《皇清文穎》、《清世宗實錄》、《玉碟》等重要典籍的總裁官。這些工作不僅彰顯了張廷玉在文化領域的貢獻,也反映了乾隆帝對他的高度信任。

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張廷玉被授予總理事務大臣的職位,並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宣”。這一榮譽對於一位文臣而言極為罕見,顯示了乾隆帝對其貢獻的認可。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廷玉的一些觀點與乾隆帝的看法產生了分歧。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計劃舉行“三老五更”的古禮儀式。張廷玉上書認為,這些古代禮儀在現代難以實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同年,乾隆帝廢除了總理事務大臣的稱號,但張廷玉仍然以大學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