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必須徹底廢除土司制度,實施“改土歸流”。
鄂爾泰提出了“以用兵為前鋒治其標,以根本改制治其本”的方針,主張對於敢於反抗的土司採取剿撫並用的策略,對於頑固抵抗的堅決打擊,而對於願意悔改的給予寬大處理,並鼓勵土司主動投獻,對於表現良好的土司可以授予新的流官職位。這一系列措施旨在減少敵對情緒,減輕改革的阻力。
三、督察三省
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鄂爾泰正式被任命為雲貴總督,並加授兵部尚書銜。這一任命標誌著他在雍正朝中的地位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也意味著他肩負起了更為艱鉅的任務——全面負責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的“改土歸流”工作。這一任務不僅關乎邊疆的穩定,更直接影響到中央政權對這些地區的實際控制。
在鄂爾泰就任之初,廣順長寨土司的挑釁行為成為他展示決心的機會。面對土司的頑抗,鄂爾泰果斷採取軍事行動,迅速摧毀了長寨土司的力量。這場戰役的成功不僅為鄂爾泰贏得了聲譽,也為後續的大規模“改土歸流”奠定了信心。隨著長寨土司的覆滅,鄂爾泰奏請設立長寨廳(今長順縣),並派流官進行治理,這標誌著“改土歸流”工作的正式開啟。
,!
由於在長寨的成功,雍正帝對鄂爾泰的能力更加信任,隨即破格提拔他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鄂爾泰深知這三省“改土歸流”的任務繁重,因此他立即著手深入瞭解三省的特點及土司的情況,並制定了詳細的改流和用兵計劃。他的策略是既有堅定的決心,也有靈活的手段,對於不同的土司,根據其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例如,在鎮沅地區,土司刀瀚和沾益土司安於蕃利用朝廷命官的身份招募軍隊,擴張勢力,破壞了官府的形象。鄂爾泰指揮軍隊,迅速活捉了這兩名土司,並在當地設定了新的行政單位——鎮沅州和沾益州,以流官取代了原來的土司,確保了中央政府的權威。
在烏蒙、鎮雄二地,土知府祿萬鍾和隴慶侯拒絕投降,並聯合起來對抗官兵。鄂爾泰命令遊擊哈元生率兵征討,並請求四川的軍隊協同作戰,最終擊敗了聯合的土司軍隊。在這之後,鄂爾泰繼續推進“改土歸流”,設立了烏蒙府(後改名為昭通府)和鎮雄州。
廣西泗城土知府岑映宸擁有一支四千多人的精良部隊,鄂爾泰決定採取招撫策略。經過多次勸說,岑映宸最終解甲投降,鄂爾泰給予了他優待條件,並在該地設立了泗城府制。這一舉動得到了當地民眾的支援,梧州、柳州、慶遠等地的兄弟民族積極響應“改土歸流”的號召,主動向鄂爾泰提供物資支援,並自發組織自衛力量,配合官軍打擊那些不願意服從中央管理的土司。
四、苗疆改土
黔東苗嶺山、清江、都江地區,是貴州省內的一個重要區域,被稱為“苗疆”,這一帶地勢險要,周圍三千餘里,共有1600餘處土塞。該地區左臨清江,可以通往楚地(今湖南一帶),右側的都江則連線廣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州位於這片區域的中心,被眾多土塞環繞,是一個戰略要地。鄂爾泰深知,要在這裡推行“改土歸流”,面臨的困難比其他地方更為複雜。
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意識到單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完全掌控苗疆的局勢,於是邀請了熟悉當地地形和民情的貴州按察使張廣泗共同商討對策。張廣泗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將領,他在鄂爾泰的支援下率領軍隊進攻苗司軍隊,成功攻入了古州城。然而,儘管取得了初步勝利,苗疆的土司們仍然不斷反抗,使得“改土歸流”的程序異常艱難。
為了進一步平息叛亂,雍正帝採取了多種措施,除了派遣軍隊鎮壓外,還派出官員前往苗疆進行宣諭,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說服苗民接受改革。然而,這些措施並未取得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