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
四、大沽之戰
咸豐七年(1857年)五月,僧格林沁被任命為署鑲紅旗漢軍都統。然而,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清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咸豐八年(1858年),在直隸總督譚廷襄和直隸提督棟鄂·託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失敗後,清廷與英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僧格林沁得知後,強烈反對這種妥協的做法,並向咸豐帝奏請撤回談判代表,主張動員全國兵力和資源來對抗侵略者。但由於當時主和派佔據主導地位,僧格林沁的意見並未被採納。
到了咸豐九年(1859年),咸豐帝任命僧格林沁負責天津大沽口及其周邊地區的防禦工作。僧格林沁吸取了之前大沽口戰役失敗的教訓,積極加強防禦工事,整頓軍隊,為抗擊外來侵略做了充分準備。當英法聯軍的新任駐華公使普魯士和布林布隆率領艦隊試圖強行進入大沽口時,遭到僧格林沁指揮下的中國軍隊的堅決抵抗。在這次戰鬥中,清軍擊毀了三艘英軍戰艦,並造成了英軍嚴重的傷亡,其中包括英海軍司令何伯受傷。這場戰鬥被視為中國軍隊抵抗西方列強入侵所取得的重大勝利,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讚揚,包括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的肯定。
然而,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擴大了對中國的侵略行動,攻佔了舟山、大連灣、煙臺等地,並封鎖了渤海灣。六月,英法聯軍再度進攻大沽口,儘管僧格林沁堅守炮臺,但最終仍未能阻止聯軍的攻勢。隨著聯軍佔領天津,僧格林沁的部隊敗退至通州。咸豐帝對此次失敗極為不滿,下令剝奪了僧格林沁的部分榮譽和職務。當英法聯軍繼續向北京推進時,僧格林沁再次領軍迎戰,但在張家灣和八里橋的戰鬥中接連失利。咸豐帝被迫逃離北京,前往熱河避難,而英法聯軍則攻入北京,造成了圓明園被毀的歷史悲劇。事後,僧格林沁雖被革去了郡王爵位,但仍保留了欽差大臣的職務。
五、復起剿捻
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隨著捻軍在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的興起,清廷面臨著新的內部挑戰。為了應對這一危機,清廷恢復了僧格林沁的郡王爵位,並命令他率領一萬多名清軍前往山東,對抗捻軍。僧格林沁隨即投入了這場艱鉅的任務,帶領部隊與捻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根據僧格林沁的請求,其哲里木盟長的職位由達爾罕親王索特那木彭蘇克接任。這表明僧格林沁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鎮壓捻軍的行動中。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僧格林沁的努力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他被賞還博多勒噶臺親王爵,並被授予世襲罔替的權利,這意味著他的爵位可以由後代繼承。與此同時,朝廷賦予了僧格林沁更大的權力,授權他節制調遣直隸、山東、河南、湖北、安徽五省的兵馬。僧格林沁利用這一權力,集結了蒙古騎兵和其他省份提供的兵力,對捻軍發動了一系列攻勢。
在鄂東霍山黑石渡的一次戰鬥中,僧格林沁成功收降了捻軍十幾萬人,並打散了另外十幾萬捻軍。儘管取得了顯著的戰果,但清軍也在戰鬥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六、戰死沙場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僧格林沁在與捻軍的戰鬥中遭遇了致命的伏擊。捻軍利用戰術優勢,將僧格林沁引誘至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高樓寨,並在此設下了重重包圍圈。四月二十四日晚(陽曆5月18日),僧格林沁意識到局勢危急,決定率領少數隨從突圍。在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僧格林沁不幸重傷墜馬,最終被捻軍戰士張皮綆斬殺於麥田之中,年僅五十五歲。
僧格林沁的犧牲給清廷帶來了巨大的震動,人們普遍認為失去了“國之柱石”。同治帝聞訊後,為之輟朝三日,並允許僧格林沁配享太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