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升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成為朝廷中文武雙全的重臣。
次年,裴行儉再次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他果斷出擊,一舉擊潰了東突厥阿史那德溫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徹底平定了東突厥餘部的動亂。這一勝利不僅鞏固了唐朝的邊境安全,也為國家的和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裴行儉的這段歷史,不僅是他個人榮耀的見證,更是唐朝國家強盛和民族團結的象徵。他用自己的智勇和忠誠,為國家的安寧和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事蹟被後人傳頌不衰,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
五、不幸早逝,身後榮耀
永淳元年(682年),唐朝疆域再次面臨嚴峻挑戰,西北邊陲的十姓突厥內部發生動盪,偽可汗阿史那車薄趁機發動叛亂,試圖割據一方,對唐王朝的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面對如此危急局勢,唐高宗李治深知裴行儉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和以往平定突厥叛亂的豐富經驗,因此毫不猶豫地委以重任,任命其為金牙道大總管,意圖憑藉裴行儉的指揮才能迅速平息這場叛亂。
然而,歷史有時不遂人願。正當裴行儉著手組織兵力,籌備出征之際,卻不幸因病猝然離世,此時距離大軍按計劃出發尚有一段時間。裴行儉一生致力於維護唐朝的邊疆安全,多次成功平叛,是唐高宗時代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一,他的突然去世無疑給唐廷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唐高宗對裴行儉的離世極為悲痛,並對其一生的忠誠與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為了表彰裴行儉的功績,唐高宗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這是對他在地方治理與軍事指揮上的雙重肯定;同時追贈太尉銜,象徵著他在軍事領域的最高榮譽。賜予裴行儉諡號“獻”,寓意他畢生獻身國家,鞠躬盡瘁,忠心耿耿。
六、識人之明與文化成就
裴行儉在軍事與政務領域的卓越表現早已為人稱頌,但他對人才培養與選拔的獨特見解和卓越貢獻同樣值得深入探討。他對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如同挖掘璞玉、冶煉黃金一般,眼光獨到且極具預見性。例如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等人,在裴行儉的發現和提拔下,從眾多士卒或低階官員中脫穎而出,最終成長為鎮守邊關、扞衛國家安定的一代名將,他們的崛起與成就,無不印證了裴行儉識人之明與用人之智。
與此同時,裴行儉在文化領域的造詣同樣令人矚目。他並非僅僅侷限於武略,而是具備文韜,展現出全面的綜合素質。他對陰陽曆法的研究揭示了他不僅對自然科學有所瞭解,而且能夠將這些知識應用於戰略決策和日常管理之中,體現出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文武兼備”理想。在文學藝術上,裴行儉創作了豐富的詩歌作品,其詩詞風格如何雖未能詳盡得知,但從他能在書法上獨樹一幟,擅長草書、隸書,足見其深厚的藝術修養與文化底蘊。
此外,裴行儉還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他撰寫的文集達二十卷,雖然隨著時間流逝而散佚不存,但這份記載足以證明他在文史哲方面的博學多識。《草字雜體》可能是關於草書的各種寫法和變化規律的研究,《選譜》可能涉及人才選拔的標準和方法,這兩部著作雖已失落,但它們的存在說明裴行儉在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上都有深度的探索和創新。
七、軍事理論貢獻
裴行儉總結了初唐眾多名將的作戰經驗和教訓,精心撰寫了包含四十六條軍事原則的兵法,此兵法被武則天特令收藏於宮中,體現了他在軍事理論方面的傑出貢獻。
綜上所述,裴行儉以其深邃的智慧、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獨到的政治眼光,成為了唐朝初年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他的事蹟和貢獻在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堪稱“大唐名將裴行儉:文韜武略,開疆拓土,選拔英才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