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馬同槽終篡曹
司馬炎的崛起,離不開他的祖父司馬懿的鋪墊。漢末曹魏正始十年(249年),魏少帝曹芳拜謁魏明帝曹叡之墓高平陵,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掌控了曹魏朝堂。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司馬昭更是逼曹魏小皇帝加九錫、封晉王,獨攬朝政。司馬炎作為司馬昭的嫡長子,繼承了父親的權力。
司馬炎的外貌被傳為“髮長及地,雙臂過膝”,頗具帝王之相。然而,他的繼位之路並不平坦。司馬炎的伯父司馬師雖無子嗣,但司馬昭將兒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司馬師臨終前將權力交給了司馬昭,而非司馬攸。司馬昭多次表示,司馬氏的天下是司馬師打下的,理應歸還給司馬攸。司馬攸以孝聞名,深得人心。司馬炎為爭奪繼承權,拉攏司馬昭的親信,最終在司馬昭去世前被立為世子。
265年,司馬昭病逝,司馬炎繼承晉王位,獨攬朝綱。曹魏皇帝曹奐被迫禪位,司馬炎登基,建立西晉。司馬炎的登基過程充滿了“禪讓”的表演,群臣極力擁戴,司馬炎“勉為其難”地接受了皇位,結束了曹魏的歷史。
分封,司馬諸王遍天下
司馬炎登基時年僅三十歲,他吸取了曹魏宗室衰弱的教訓,認為曹魏之所以被司馬氏篡權,正是因為宗室力量不足。為了防止類似情況發生,司馬炎大肆分封同宗為王,賦予他們兵權,鎮守要地。同時,他裁減了州郡的地方軍隊,以防止地方勢力過大。
此外,司馬炎繼承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導致重要職位多為功勳貴胄後代壟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他還設立了太宰、太尉等八公,重用開國功臣石苞、裴秀、賈充等人,利用外戚和大族來維繫統治。然而,這些政策最終將西晉推向了深淵。
立長還是立賢,千載難題
司馬炎在位期間,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繼承人的選擇。他的長子早逝,次子司馬衷智力低下,著名的“何不食肉糜”便是出自他之口。而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深得人心,許多大臣建議立司馬攸為太子。
司馬炎多次測試司馬衷的能力,認為他雖智力不足,但做個守成之君尚可。出於私心,司馬炎最終選擇了司馬衷,並將司馬攸趕回封地。司馬攸在回封地途中病逝,司馬衷繼位,成為晉惠帝。然而,司馬衷的繼位為西晉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伐滅江東,太康之治
司馬炎登基後,東吳仍依靠長江天塹苟延殘喘。為了實現統一,司馬炎精心籌劃滅吳戰略,派遣羊祜、杜預、王濬等名將,歷經十多年,終於在280年攻破吳都建鄴,吳主孫皓投降,天下歸晉。
滅吳後,司馬炎迎來了短暫的太康之治。他興修水利,鼓勵農耕,推行佔田制,減免徭役,使得西晉成為封建社會租賦最低的朝代之一。司馬炎還以身作則,厲行節儉,甚至在大臣獻上昂貴的奇裝異服時,當眾燒燬以示決心。這一時期,西晉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有所恢復。
打了一輩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嗎
天下統一後,司馬炎開始放縱自己。他南郊祭天,問大臣劉毅:“卿以為朕可與漢代哪個皇帝相比?”劉毅直言:“可與桓、靈相比。”司馬炎雖不滿,但仍以自己有直臣為榮。滅吳後,司馬炎將孫皓的後宮佳麗全部收入自己的後宮,妃嬪數量達到上萬。為了決定寵幸哪位妃子,司馬炎甚至發明了“羊車望幸”的方法,讓羊車在後宮中隨意遊蕩,停在哪個宮門前就寵幸哪位妃子。
塵歸塵,土歸土
司馬炎晚年的奢靡生活逐漸腐蝕了西晉的朝政。朝堂上貪贓枉法成風,社會風氣敗壞。289年,司馬炎病重,外戚楊駿和皇后楊芷掌控朝政,禁止百官入宮探望。司馬炎在病榻上偶然清醒,意識到外戚弄權,試圖召叔叔汝南王司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