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1部分

說是潤物細無聲。

孟子濤到也沒有覺得太過奇怪,因為這是書法的經驗,他本來書法就已經很不錯了,現在只不過是相當於進一步提高而已。再加上書法是文化方面的知識,所以才比前兩次舒服多了。

不過,正是因為他用了觀寶之後,更是心痛不己,想要得到這本臨本的願望更加的強烈。

因為,書法經驗的來源,正是東漢書法家張芝。

有關張芝的史料很少,《後漢書·張奐傳》僅記長子芝最知名,及弟昶並善草書。西晉書法家衛恆著《四體書勢》,稱:“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後有崔瑗、崔實,亦稱皆工,弘農張伯英(張芝)者因而轉精其巧,……韋仲將謂之草聖。”

這段話中,所說的韋仲將韋誕為三國魏光祿大夫,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他認為:“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

說明張芝雖以杜、崔為師,但後來居上,“超前絕後、獨步無雙”。

唐開元時著名書法家和評論家張懷瓘,在其名著《書斷》這部中國書法史上傑出的專著中,有數百字比較詳細地論述了張芝,其他歷代書法家大都引用和認同韋誕、衛恆、張懷瓘、孫過庭等人的論述,從而確認了張芝“草聖”的地位。

而孟子濤得到了張芝書法方面的經驗,只要再加以吸收利用,到時以他的書法水平說他一聲大師也不為過了。

書法方面的事情先放到一邊,現在關鍵是臨本里面藏著的張芝的作品,張芝是東漢人,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了1800多年,因此他的墨跡沒有傳世之作,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孟子濤也有些想不明白,怎麼還會有“漏網之魚”留傳於世,但既然異能都給出了結果,而且自己還得到了張芝跨越時空的傳授,想來肯定是錯不了的。

要知道,現在儲存最早,真實可信的名家法帖,是西晉時期陸機的《平復帖》,張芝的作品還要早幾十年將近百年,一經發現,完全可以轟動國際古玩界。

這樣一件寶貝,孟子濤怎麼能夠失之交臂?然而,就以這人的態度來說,再多說也肯定沒有什麼結果,而且還會引起對方的警惕,所以孟子濤覺得自己應該想個好一點的辦法才行。

話說的這麼多,其實從剛才中年人不客氣地抓向那本臨本到現在,不過才過了半響而已。

中年人把臨本拿到手中,開啟翻看了一下,頓時就覺得不太對勁了,怎麼昨天看還是比較硬的紙張,現在卻軟綿綿的了,要不是字跡還是一樣的字跡,他肯定會以為換了一本。

雖然字跡沒有什麼變化,但這樣的變化,他覺得肯定是有什麼原因在裡面,於是脫口而出:“喂,我昨天看這本臨本的紙張還是硬的,怎麼現在變得軟爬爬的了?”

孟子濤聞言同樣也很訝異,不過他並沒有表現出來,並且想到了當初月華珠的情況,被吸收了靈氣之後,化成了粉末。會不會,臨本里面所藏的張芝的作品,也因為觀寶也化為了一堆粉末呢?

如果是這要的話,孟子濤就覺得可惜了,當然,現在不是想這些的時候,先解決了這個中年人再說。

“這我哪知道,我看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

要說,這個中年人脾氣真不怎麼樣,說話好像在審犯人一樣,孟子濤覺得很不舒服,不過這事可能確實和他有關,所以他也沒有和對方針鋒相對,但語氣也不會很客氣。

“真的?”中年人盯著孟子濤,目光有些不善。

孟子濤皺著眉頭說道:“你這人有毛病吧,我就拿著看一會,紙張就有了變化,你問問大家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