窿而無法使用,而生產廠商對其並不感到羞恥。
按理說日本在戰前和戰爭中生產的產品,質量還是比較靠譜的,比如日本海軍戰爭後期匆忙製造的海防艦第七號,在戰爭中被美軍炸掉了船頭,而我國打撈修理之後改為南寧號護衛艦,竟然能一直使用到七十年代。戰後日本商品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日本戰後十分貧困,人民已經習慣使用質量差但勉強能用的劣質產品。甚至不得不接受降低標準的食品。例如,日本戰後出現糧食危機,麥克阿瑟緊急調來一批美國過期和即將過期的軍用罐頭,分發給日本人補充食糧。結果,處在飢餓線上的日本人因此對麥克阿瑟感恩戴德。日本曾經發生過“黃變米”事件,即糧商賣的大米中摻雜了腐壞變質,含有黃麴黴素的陳舊米。這一次,因為事件發生在日本經濟已經有了起色的時代。一些記者跟蹤追擊,試圖查出元兇,結果發現竟然是國會正式授權這樣做的……
第二,由於缺乏能源和資源,日本戰後為了實現經濟復興,不得不透過勞動密集型企業。依靠便宜的人工為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製造低檔消費品,來填補對方的產品結構空缺。既然目標是低檔產品,質量上自然會比較放寬。無論如何,日本的廠商當時追求的是銷量和搶佔市場,對於產品單價並不在意。在歐美,日本貨基本和地攤貨一個概念,便宜,但沒好貨。結果,粗製濫造的習慣。就被戰後的日本工業界接受了。
但是,產品質量低劣,給日本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困難。想想看在廁所裡拿著一卷滿是窟窿的衛生紙是何等尷尬的事情。誰來管一管呢?
政府?日本政府在六七十年代最重要的任務無非兩個 – 第一,發展經濟,增加gdp,不然因為社會不公到處活動的左派們要組織老百姓要推翻政府了;第二,填滿金主的腰包,也填滿自己的腰包 – 這是日本黑金政治最盛行的時代。以世襲和門閥為特色的日本政治充滿了權錢結合的醜聞。所以,無論從幹正事還是保障自己利益的角度。期望日本政府對企業偷工減料,粗製濫造的行為作嚴格的規範,簡直是天方夜譚。
日本偽劣產品盛行的時代,奮起抗爭的也不是大男人們,而是主婦們組成的家庭主婦消費聯誼會(名稱並不統一,有的地方叫做監督協會等雜七雜八的名字)。
也是。採購買東西這種事情,本來就是女性而不是男性的權力範圍嘛。而且女性多半好較真,買東西要吃了虧,那要不討個說法怎麼能咽得下這口氣?普遍性的商品質量問題,迫使日本的主婦們紛紛組織起來。從民間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
當時日本倒是沒有出現女王海,並沒有發生透過維權進行大規模質量索賠這樣的事情,日本主婦大多數時候並不採用法律武器和偽劣廠商們交鋒 – 大家都挺忙的,整天上法庭沒有時間,也小題大做,這不是“小腳偵緝隊”的作戰風格。
這些日本太太最善於做的事情,就是“曝光”。她們通常不會說某個廠商好或者壞,但是會對讓她們不爽的產品進行測試或檢查,比如上面那種滿是窟窿的衛生紙,然後把資訊提供倒媒體去,而這種種別開生面的檢查,也頗有新聞效應,很受媒體歡迎。日本主婦們努力地尋找著那些質量低劣的產品,並且在媒體上不斷將其曝光,給生產廠商造成巨大壓力。
或許有人回媒體曝光啊,這可是老套的做法了。然而,在日本這種老套的做法就硬是管用。要說她們的做法有何特色呢,第一,這種家庭主婦消費聯誼會或者說質量監督協會完全與官方脫鉤,是純粹的民間組織,否則怕自己不能取信於媒體 – 可見日本當時政府的信譽如何;第二,所有資訊都有資料支撐,檢驗過程公開,甚至邀請廠商派人前來挑毛病。所謂某某產品就是好或者就是不好這種空話廢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