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煦覺得,許多與百姓打交道,做實事的都是那些不入流的小吏,他們也許管著糧倉,也許管著府衙文書,也許只是一名小捕快,但作用並不小,因此李煦想先改造這一等級的小吏,如果他們夠努力,將來未必不能入閣拜相。
王朝銑當然不會管這種小吏的事情,王爺就算想提拔自己人安置在這個階層也是無可厚非的,魏丞相派他來的用意只是監督著王爺,別讓他因小失大,過於看重寒門學子了。
不過王爺給寒門出身的學子定了三場考試,五日一考,第一場考試只考一科,就是看看這些來應選的學子文采如何,否則讓不識字的文盲魚目混珠就鬧大笑話了。
第二場再考一科,不過更有難度和深度,這就不是一般水平的人能透過的了。
李煦記得科舉制度考的是八股文,可惜他壓根不知道什麼叫八股文,倒是知道四書五經是必考專案,因此這前兩場考試內容都出自目前最經典的幾本書籍中,與四書五經地位同等。
第三場分了兩科,由考生自選科目,如果覺得自己文採過人,可以選文科,如果覺得自己算術驚人,可以選理科。
李煦倒是想按士農工商分出不同的科目,但這太為難人了,這個時代的書生還是以讀書為主的,讀的都是聖賢書,視一切聖賢書以外的學科為旁門左道,他也不能和全國學子作對不是?
不過這些科目倒是可以放在後面考,選末流小吏更看重的就是他們的旁門左道了,哪怕是個擅長種地的學子,也可以派去管農事啊。
王朝銑見順王給寒門學子立了如此多道坎,心道:這也未必比找三個作保人容易啊,不過如此一來,能順利過關的肯定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人,確實比舉薦靠譜多了。
至於殿試,他知道順王給皇上提議過,就考一道實事策論,這些人最終還是要做官的,光會之乎者也可不夠。
王朝銑覺得順王此次安排甚好,他都有些期待這次選出來的人才了,他試探地問一句:「王爺,不知這寒門學子的比重佔幾成?」
李煦看了眼名單,兩份名單分開些的,一邊是世族舉薦的家族子弟,一邊是寒門子弟,比例大概是十比一。
他默默算了下,選了個不太顯眼的數字,「那就從中挑出五十人參加殿試吧,能否在殿試中脫穎而出就看他們的本事了。」
參與殿試的人至少有五百,五十人確實不算太多,而且還可能落選,最終能錄用的估摸著就二三十人,這個人數他們還是能同意的,就算按以前的老方法選,各家族也會舉薦寒門子弟,比例也差不多是這樣,看來王爺也並未如同外面傳言那般,看重寒門甚於世族。
這個答案也讓滿朝上下世族出身的官員很滿意,至於那些出身寒門的官員,他們壓根沒權利反對。
這部分官員,他們基本不站隊,堅持以皇命為本,是朝中一股清流,當然,以他們的背景,站對了也未必會獲得重視,畢竟這時候,人們更看重的還是家族。
不管任何朝代,朝廷選官都一定是重大事件,也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有無數人擠破腦袋想進官場一展抱負。
******
朝廷選官的訊息隨著各地官府貼出告示,很快就路人皆知了。
最普通的老百姓可能不在乎皇帝是誰,但一般都會關注離自己最近的官員是誰,遇上好官與遇上貪官,對他們生活產生的影響太大了。
隨著選官的訊息傳遍天下,朝廷派了羽林軍攜帶賑災物資前往災區的訊息也傳開了,李煦特意讓各地官府將這個訊息告知民眾。
對沒有受災的地區來說,這個訊息只能成為茶餘飯後的一點談資,但就是這一點點言論就夠了,李煦不需要他們做什麼,只是讓全國人民曉得朝廷都做了什麼,一個對百姓負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