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4部分

,力保省城不失了。

但即便如此,平定兩路叛亂的兵力也依然湊不出來。於是,北京的兵部是一封公文接著一封公文,催促朱大典儘快打通運河,剿滅教匪。而朱大典則是一份急報接著一份急報,幾乎死乞白賴地催討援兵。

可是眼下的京師哪裡還抽得出什麼援軍給他?想到這裡,崇禎皇帝忍不住又是一陣頹然苦笑。

——從理論上來說,北京這邊是有一支“京營”存在的,相當於北宋的禁軍和現代的首都集團軍。在太祖朱元璋時代,京營總兵力一度高達四十萬(當時首都還在南京)。到了明成祖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後,北京的京營有二十萬人左右。之後,因為都城長久無戰事,京營在正德年間裁剪到了十多萬人,但由於吃空餉之類的緣故,實際的兵額遠比這個數字更少,到了崇禎年間,京營實額最多隻剩下了兩三萬人而已。

而且,就跟地方上的衛所兵,到了明末已經淪為完全不會打仗的農奴一樣。京營的這最後兩三萬所謂“士兵”,其實同樣是長久不操練也不發餉,多為老弱病殘,基本上都得靠自己在京師打工為生,或者在各家武官府上做奴僕,哪怕傳說中裝備了大量“先進火器”的神機營也是如此。至於明末的京營究竟還剩下多少真正有戰鬥力計程車兵麼,則是眾說紛紜——按照最樂觀的看法,整個京營裡面大概還能湊出三四千個馬馬虎虎能打的壯丁;按照最悲觀的看法,當時京營裡的可戰之兵總共只有二三百人,只夠應付皇帝一時興起之下的閱兵而已……當然,各級武官依靠貪汙軍餉蓄養的私人家丁是不算在內的……

不管怎麼說,這樣一支僅僅存在於紙面上的軍隊,顯然是無法增援到山東戰場去平定叛亂的。

除了京營之外,北京城內就只剩下了作為“天子親軍”的錦衣衛,還有御馬監下屬的內監禁兵、日常巡城的兵丁,以及各衙門警衛之類的雜牌軍,林林總總加起來,也有那麼兩萬多人。但這已經是彈壓京城秩序、保證皇室安全的最起碼兵力了,一旦調出去的話,北京市面上只怕就要大亂,是以根本不能輕動。

而且,北京乃是天下第一等的大城,城牆周長數十里,憑著這點兵力,在城牆上十步只站一個人守城也很勉強。再要減少駐軍的話,來犯之敵只要建好攻城器械,四面圍住強攻,就守不住:城池再堅固,也得要兵守——所以,京師城牆裡的這點兒守軍,真的是實在不能再往外調動了。

在北京城外,還散落著一些今年春天進京勤王未歸的外省援軍,但由於兵部戶部互相扯皮,長時間拒絕給勤王軍提供糧餉的緣故,這些被寒了心的援軍大半早已潰散,成了土匪馬賊,在京畿四處燒殺劫掠。剩下的外省官軍也是怨氣沖天,完全不聽排程,很難指望他們好好打仗,甚至還得提防他們造反。

眼下的京畿四周,或者整個北直隸,朝廷就只剩下了兩支機動兵力,但他們也各有重任:一支是由遼東巡撫丘嘉禾統領,駐守在山海關的九千川軍,負責監視有不穩傾向的關寧軍,以及作為韃虜來襲之時的最後防線;另一支是右參政盧象升在北直隸南部編練的天雄軍,駐守於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眼下正在跟翻越太行山而來的陝西流寇反覆激戰,並且還要彈壓境內的聞香教徒起事,同樣分不開身。

但是以山東那邊正在急速崩壞的局勢,還有京中對打通漕運的急切盼望,不派援軍過去顯然是不成的。於是,崇禎皇帝只得硬著頭皮,下令駐守在山海關的九千川軍撤離前線,由白桿兵首領秦翼明(女將秦良玉的弟弟)率領,從陸路走到通州,坐漕船南下增援濟南。至於遼東前線的安危,就只能指望關寧軍和遼西將門的忠誠了……順便又命令秦翼明召集滯留在京師郊外的外省勤王軍,把這幫麻煩鬼也都一股腦兒打包塞過去,拼拼湊湊大概有兩萬人。關於該如何駕馭這幫來自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