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7部分

在番薯沒有傳入前,琉球平民一直都是以雜糧甚至是蘇鐵的果實磨粉充飢,被稱作“蘇鐵地獄”。

幸好,琉球王國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是一顆很值錢的籌碼。在大航海時代初期,琉球島曾經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遠東中轉貿易港。依靠在中國、朝鮮、日本、馬來亞和香料群島之間做多邊貿易的豐厚收入,這個小小的琉球王國,一度有過上百年富裕繁榮的黃金時代,各種高大的神寺、佛塔、石砌的龜甲墓紛紛樹起。

但是,這同樣也引發北方惡鄰的垂涎——十七世紀初,位於九州島最南端的薩摩藩發兵三千,渡海遠征琉球,僅僅死了幾個雜兵,就輕易征服了這個幾乎沒有常備軍的島嶼。

不過,琉球和薩摩畢竟相距遙遠,語言人種迥異,而且以薩摩藩的體量和底蘊,一時間也難以吞下這麼一個自成一體的島國。此外,如果保留琉球王國的殼子,薩摩藩的商人還可以藉此繞過幕府的鎖國令和清朝的禁海令,打著“琉球貢使”的旗號繼續與中國通商,從而謀取暴利,彌補藩裡的財政赤字。

所以,之後的琉球王國雖然不得不向薩摩繳稅納貢,並且允許一支薩摩武士駐紮在國內,但基本還是保持著內政和文化上的獨♂立性,連語言也沒有被同化,其關係大概類似於後世的駐韓美軍與韓國政府。

隨著明治維新之後,真正實現了統一的日本政府,終於無法再容忍半獨♂立的琉球王國繼續存在,於一八七九年正式吞併琉球,把它變成了沖繩縣,並且對島民開始實施日本化教育……如此算來的話,日本帝國將沖繩納入版圖,也就是比侵吞臺灣早了十多年而已,還不足以讓琉球王國的遺民把自己看作是日本人。

——無論是對於日本這個國家的感情,還是對於天皇陛下的忠誠,在沖繩縣人的心中都是很淡薄的。不管是薩摩藩還是後來的明治政府,對沖繩都是以搜刮壓榨為主。是以,在此時的沖繩,除了少數後來遷入的日本移民之外,大多數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或者說琉球王國的遺民,都對日本這個國家毫無歸屬感。

因此,當日本帝國崩潰的訊息傳到琉球群島之後,除了少數深受皇民化教育的“球奸”和後來遷入的日本僑民,絕大多數早已被強制徵兵、徵發挺身隊、戰爭稅和國防公債給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沖繩縣民,都是如釋重負地鬆了口氣,然後就是迫不及待地一起湧向縣廳,向縣知事集體請願,要求他儘快發出通電,承認那個向盟軍無條件投降的“日本國臨時政府”,從此遠離戰爭,免得給沖繩招來美軍的毒氣彈和原子彈。

但是,作為效忠天皇陛下的官吏,執掌沖繩縣的島田知事,卻不想這麼快就表態。一方面是暫時還過不了自己心裡那道坎,另一方面則是美軍畢竟還遠,似乎不必太急著跳出來。況且,東京的宮廷和戰時大本營雖然都完了,但是帝國的百萬大軍還在,戰無不勝的聯合艦隊也還在,誰知道以後會怎樣呢?

可是民意難違:看著島田知事總是拖拖拉拉地打馬虎眼,對日本帝國沒多少感情,卻生怕被美軍核彈轟頂的沖繩縣民頓時全都急了,不知受了什麼人的煽動,居然鬧起了暴亂,連本地人出身的警察也站到了他們一邊。而且,由於是遠離戰場的後方島嶼,此時的沖繩縣根本沒有任何駐軍。附近的臺灣島上倒是駐紮著兩個師團的兵力,問題是那位臺灣總督首先第一批就接受了投降公告……這讓知事大人上哪兒求援去?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之下,無計可施的沖繩縣知事島田先生,一氣之下掛印而去,回家閉門不出。一眾“革命群眾”在沖繩縣廳鬧了幾天,也覺得很是無聊,最終推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小學校長,據說是昔日琉球王族尚氏後裔的老頭兒,擔任“沖繩攝政”,同時釋出通電向盟軍無條件投降。

至此,沖繩縣內的騷亂似乎告一段落,局勢暫時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