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道起源於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一個互助的宗教組織,只要繳納五斗米就可以加入組織,接受教團組織的救濟。當時因為戰亂頻發,大疫蔓延,五斗米道宣揚天師可以治病,只要手寫三張符紙,一張放置在山上,一張埋入地裡,一張沉入水中,就能治病,稱作“三官手書”。治病的條件,就是“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
五斗米道教團內部是世襲制,張道陵傳子張衡、張衡又傳子張魯。張魯時,正處於東漢末年亂局之中,張魯為了凝聚部眾,成為割據一方的力量,對教派內部進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三項:第一,實行政教合一,自稱“師君”,集教權和政權於一身,在基層設定祭酒一職,形式教權:第二,設定義舍,救濟和吸引流民;第三,利用宗教習俗改變風俗。於是在五斗米道的影響下,巴蜀一帶成為一個相對安定的地方,“民夷便樂之”。
等到曹操於建安二十年(215年)征伐巴蜀之地時,張魯便投降了曹操,為了維護當地的穩定,曹操用高官厚祿籠絡張魯及天師道上層,賜張魯“鎮南將軍”稱號,封張魯的兒子們為列侯。
,!
兩晉尤其是東晉時期,天師道在統治階級中的傳播已經很廣了。在西晉滅吳之後,就有一些天師道信徒遷到了江南地區。史載:“晉武帝平吳後,道陵經法流至江左。”此後,天師道所傳播的範圍越來越廣,當時許多高門大族,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一流大族中均有人信奉天師道。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王凝之,著名的文學家謝靈運等,都是天師道的信徒。而東晉時爆發了以孫恩、盧循領導的大規模的起義,一度攻入建康城,而這背後也有天師道的影子。
魏晉南北朝,天師道的地位逐漸提高的同時,天師道的張天師卻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連續四百多年銷聲匿跡。但根據後世道典的建構,天師道的第四代傳人張盛其實在西晉時就南遷到今江西龍虎山一帶,並定居龍虎山創立天師府,天師道的創始人張天師世系也逐漸受到道門的重視。
到了唐代,皇室自稱老子李耳的後代,因此對道教格外推崇,對於地位比較特殊的張天師也加以推崇,唐玄宗還冊封張道陵為“太師”,肯定其在道教中的開創地位,唐玄宗和唐肅宗都曾作《張天師贊》。唐玄宗還曾下詔搜尋張天師的後人,但唐王朝對張天師的子孫,沒有進行正式的冊封。
唐末五代,張天師的後人移居龍虎山,得到了政府的承認,官方和世俗都確認龍虎山張天師後人的地位。到了北宋時,第二十四任張天師張正隨正式覲見宋真宗。第二十五任張天師張道乾也曾覲見宋神宗。宋代皇帝多推崇道教,想利用道教來肯定自己的合法地位。
宋代龍虎山天師府的地位逐漸攀升,到了元代聲勢達到頂峰。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被封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龍虎山也成為符籙派眾山之首。當時的道士需要前往天師府授籙,並求取抄寫諸多道經法本。
龍虎山天師府的歷代天師以陽平治都功印、天師劍作為傳承重寶。這兩物相傳是太上老君傳給祖師張道陵的重要法寶。
然而天師家族的千年傳承最終還是出現了偏差。1949年第63代張天師去往臺灣,他只帶了日常演法所用的陽平治都功印,而現今存世的陽平治都功印有許多,真假難辨。真正的那顆祖遺陽平治都功印和天師劍下落不明。
而1954年63代張天師張恩溥的嫡長子因病去世,次子放棄繼承權,導致天師傳承出現危機。1969年張恩溥去世,其堂侄張源先被推舉為64代天師,但張恩溥的外孫魯金濤改名為張金濤主持龍虎山天師府的日常工作。
所以某種意義上說,龍虎山張天師的傳承終止在第63代。所以有人稱,63代天師去往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