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三十九回 木二湖邊尋師 鐵鉉死守濟南

6年),算起來,他只比朱棣小6歲。洪武年間,朱元璋曾一度取消科舉考試,下旨讓各州府舉薦德才兼備的生員入國子監,在當時稱“國子生”。鐵鉉因聰慧敏捷,熟讀經史,被鄧州知府舉薦,成為一名國子生。他在國子監成績卓然,很快被選為禮部給事中,後來又被調到都督府。明朝都督府是軍事主官部門,鐵鉉後期以文臣的身份合理指揮兵馬,可能受這一時期影響。

為官期間,鐵鉉曾審理過幾起多年懸而未決的案件,並很快結案。這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約在洪武后期,朱元璋召鐵鉉入宮,他見鐵鉉為人剛直,能謀善斷,十分賞識,並賜了“鼎石”兩字為鐵鉉的字。所以,鐵鉉字鼎石,便是從這裡得來的。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是為建文帝。朱允炆聽信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在朱元璋屍骨未寒之際便拉開了削藩大幕。一年之內,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紛紛被貶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被削受辱,舉火自盡。

這一系列噩耗,讓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心驚不已,在姚廣孝等人的勸說下,朱棣最終決定以《皇明祖訓》中的:“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為由,起兵靖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按照常理,朱棣以一隅之力對抗朝廷,實在不佔優勢。然而,朱允炆派老將耿炳文帶兵平叛,不料,耿炳文兵敗真定,轉攻為守。朱允炆又臨陣換帥,派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意圖在河北活捉朱棣。

為了更好地支援李景隆,時任山東參政的鐵鉉被委以重任,負責在後方為李景隆督運糧草。李景隆是朱元璋的親外甥岐陽王李文忠之子,朱允炆對他寄予厚望。不料,在白溝河一戰,他證明了自己的無能。

在朱棣的衝擊下,李景隆和他的大軍丟盔棄甲,關鍵時刻,鐵鉉出現了。

李景隆兵敗,單騎逃往德州,沿途守將聞風而潰。在後方督糧鐵鉉的見狀,和參軍高巍含淚歃盟,發誓要阻擊燕王。於是,當時便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場景,李景隆麾下的將士紛紛向南逃竄,只有鐵鉉和高巍逆著人流,一路北上。在路上,很多人被鐵鉉的忠義感染,紛紛停住逃跑的步伐,拿起戈矛,跟隨他趕往最近的濟南。

這個時候,朱棣和鐵鉉已經註定站在了對立面。

一個是走投無路,只得起兵靖難的藩王;一個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地方官;朱棣和鐵鉉看起來身份並不對等,但在接下來,二人卻發生了劇烈的碰撞。

李景隆兵敗逃往德州,朱棣一路勢如破竹,又攻破德州,李景隆再次南逃到濟南。朱棣揮兵攻打濟南,濟南守將盛庸雖然盡力抵抗燕軍,無奈勢單力薄,就在濟南即將失守時,鐵鉉帶著他一路收攏的潰卒趕到了,和盛庸一起死守濟南,抵擋了燕軍南下的步伐。

當是時,在南軍潰敗之際,若不是鐵鉉及時趕到,預計朱棣很快便會拿下山東各州縣。那樣的話,靖難之役根本用不了四年,便能結束。所以說,鐵鉉以一個督糧官的身份逆流而進,有力挽狂瀾之效。

事後,朱允炆聽聞李景隆大敗,震驚不已,又得知鐵鉉和盛庸正在死守濟南,扭轉潰局的訊息,朱允炆當即下旨召回李景隆,升任鐵鉉為山東布政使。接下來,就是著名的濟南防禦戰。

燕王朱棣是久經沙場的藩王,他最初是看不上鐵鉉這個文官的,所以,朱棣第一次和鐵鉉交手時,他多少有些輕敵,不料,被燕軍攻打數日,濟南城在鐵鉉和盛庸的防守下,固若金湯。朱棣無奈,只得圍而不攻,想逼鐵鉉投降。

朱棣向城中射了一封勸降書,鐵鉉看過之後,便依葫蘆畫瓢,讓城內一個叫高賢寧的儒生寫了一篇《周公輔成王論》送給了朱棣。當年,周成王幼年繼位,他的叔叔周公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