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六十六回 萬佛洞莊重肅穆 遮相人口述歷史

軀,既有負重之用,又有警世之意。

在敦煌莫高窟的作品中,壁畫的成就尤為突出,而壁畫中又以飛天的造型最為見長。飛天,又叫香音神。據說,如來佛講經時,它會飄散空中,傳播香氣,翩翩起舞,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用壁畫、高浮雕、淺浮雕等多種手法,將翱翔於流雲之中的飛天呈現在遊客眼前,有的持果品,有的持樂器,有的散花雨,瀟灑俊秀,令人觀止。

萬佛洞的第二部分為龍門精華。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的作為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敦煌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它於北魏太和年間營建,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有計劃開鑿長達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 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延伊水兩岸星羅棋佈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綿延長達一公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萬佛洞仿龍門石窟別具匠心,它將龍門石窟造型龐大的佛像縮小,卻用粗獷的線條勾勒出雄偉的場面,宏偉的氣勢,從而展現了大自然無窮的造化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勇敢。

仿龍門石窟中的萬佛洞,原作是為唐高宗、武則天祈福,於唐永隆元年(680)開鑿。萬佛洞是唐代較為典型的佛教淨土宗“西方三聖”造像石窟,因洞內刻滿尊小佛而得名。萬佛洞石窟有七尊大像,正壁主尊為阿彌陀佛,結跏趺端坐束腰八角蓮花座上,面龐豐滿圓潤,神情靜穆祥和,兩眉之間深刻一智慧眼,身後雕有圓光和身光,寓意“光芒四射”。他一手斜舉胸前,一手撫膝表示正在說法,這種造型稱為“說法印”。

阿彌陀佛兩側,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在阿彌陀佛所坐的蓮花座下,還雕刻著四個承託寶座的力士,他們赤膊袒胸、肌肉突起、體態勇猛,十分形象。

賓陽中洞是龍門石窟頗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也是北魏時期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是賓陽三洞中唯一一個在北魏時期完成的。石窟內有佛祖釋迦牟尼和弟子、菩薩造像,其面相清瘦略長,衣紋呈摺疊式,規整而稠密,充分體現了北魏造像的藝術特色。釋迦佛座前有兩隻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後披,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徵。窟頂做穹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做,雨眾天華”的場景。

《龍門二十品》是書法界的珍品,國人甚至把擁有《龍門二十品》視為身份的一種象徵。康有為當年在《廣藝舟雙輯》中就曾讚美其魏碑書法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型,在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盧舍那大佛仿自龍門石窟最大造像奉先寺,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是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奉先寺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書·太甲》)而得名,即奉祀祖先的意思。它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