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人、財、物各方面困難可想而知,要想做成實在不易。現代莊人沒理由不佩服先人宏大的氣魄、執著的精神、出眾的才智和高超的組織協調能力。莊人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團結一心,克服困難,僅用二年時間,就幹成了這樁大事。
先人付出的辛勞,滴下的汗水永遠載入了古莊史冊。本蜿蜒雄偉的圩子牆默默無語,挺起堅厚的胸膛若無字豐碑般矗立於世間,承載著無盡的歷史風雲變幻。
圩子牆,莊人俗稱“圍子”。南沿巴漏河北岸;北傍下河涯南岸;東貼生意街外側;西順巴漏河右岸。若從空中俯視,東西稍長,南北略短,呈不規則橢圓形。曾聽老人講,當初要修圩子牆,不僅工程浩大,需要投入鉅額資金,也需大量物料和勞力,更須佔用土地。
為避免因佔地引起紛爭,主事者仿效外地做法,在大致劃定的工程範圍內,套一頭捂上眼罩的老牛拖個鐵钁頭,後面跟一個啞巴壯漢。啞巴不會吆喝,任憑老牛前行,钁頭劃過的土線即可砸木樁,定基線。因此,日後築成的圩廓不方不圓,走向時直時彎。折彎處或直角,或銳角,或鈍角,形狀很不規整。
,!
築圩子牆離不開石灰。咋辦?莊人在巴漏河建起號稱七七四十九座石灰窯,發動男女老少就地取材,到河灘撿鵝卵石燒灰。石灰加生土,摻河沙,拌成“三合土”作牆體材料。從博山、萊蕪及本縣南部山區購葛條編“模板”,兩側立柱夾緊,一板板,一層層壓緊夯實。內、外灌製厚厚沙灰漿,形成堅硬難穿的護牆外皮。
圩子牆頂寬3米,基厚5米,牆高8米。南、北兩段因分別兼作巴漏、下河河岸,牆高增至10米,圩子壕一段甚至達到12米。頂部築“女兒牆”,留了望孔和槍眼。除沿河而建牆段外,其餘各段牆外都挖寬6米,深5米塹壕。
圩子牆開大南門、小南門、大東門、小東門、西南門、小西門、東北門、玄帝閣門、新街門、劉莊門10座圩門,莊人習慣稱之為“十門九關廂”。為何只有九關廂?難道是大、小南街?還是東北門、玄帝閣門外共有鄭家莊街?至今無人能解。圩門上建門樓,既顯示威嚴,又作了望哨位和防禦陣地。一旦開戰,各圩門與其兩側牆體拐角形成交叉火力網,易守難攻。
圩子牆除了它的高大堅固雄偉壯觀,還有與眾不同的“三怪”。說來匪夷所思,細琢合乎常理。
一曰“圩子牆不大圓,一半房子一半田”。啞巴趕老牛拖拉出來的基線範圍遠比莊子本身大,甚至將早就有的北梢門——財神閣子門都裹進莊裡了。圩子牆內街巷房舍和莊稼地、菜園地面積幾乎對半相等。
大南門西側、小南門兩側、大東門兩側、小東門兩側、東北門兩側、玄帝閣門兩側,西南門兩側都有大片莊稼地和菜地,其中較大的後園、後頭坡都有幾十畝。還有面積不小的王家老墓田、劉家老墓田、九女墳墓田等大、小墓田五、六個。假設匪盜包圍了莊子,城門一關,裡面照樣有糧有菜。甚至年節祭祖都不用出莊了。你看先人想得周到不周到?
二曰“大東門不朝東,大南門不朝南”。大南門是南北最主要出入口,可門洞不朝南,而朝西南赭山方向。大東門不朝東,而朝東南桑園、博平、普集方向。這又是為何呢?原來建造圩門之前,先人就預先考慮到巴漏河泛洪可能造成的災害以及交通順暢問題。前者順水流方向而建,後者順章(丘)——淄(川)官道方向而建,豈不聰明?
三曰“南天門不見門,鋸條齒子柳樹林”。好多人納悶:怎麼不見南天門在哪?其實,所謂“南天門”,指的是王家老墓田西側一段東西長約30米的牆體。這段牆體特別高出一截,遠看儼然巍巍雄踞的南天門。既當迎水牆,對付南來滔滔洪水,又是文昌閣前影壁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