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零六回 弄風情花妖遭戲 扛芯子二仙被打

要辦,你在這兒等我。”說罷,王小q騎上重明鳥飛上半空。

重明鳥載著王小q立在雲端之上,迎面飛來一物,待走近一瞧,只見是一個頭戴黃緞子扎巾,身穿黃鍛子衣服的木頭人,扛著個一根鐵桿,上面平房著個車蓋大小的圓盤,兩人一驢站在圓盤上。

王小q笑道:“二位挺會玩啊,不知道今天是新春佳節還是元宵佳節啊,怎麼還玩起扛芯子來了?”

圓盤上的驢只是個布偶,兩個人一男一女,看著年紀二十上下,男的瀟灑俊逸,氣質出眾,但身上穿著與長相併不搭配,頭戴寬簷涼帽,身穿藍色長袍,手拿竹竿,像是個趕驢的打扮。女的膚色柔白,面容精緻,頭戴紅花,身穿紅衣,像個剛過門兒的小媳婦兒。

小媳婦兒說道:“你是誰啊?幹嘛攔住我們?”

“也沒啥大事兒,過年的時候沒去趕廟會,到這裡來看你們兩位扛芯子玩兒,哈哈!”

王小q所說的“扛芯子”本是章丘地區獨有的一種集樂、舞為一體的雜技藝術形式,傳說“扛芯子”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受傀儡戲啟迪產生出來的,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扛芯子”表演形式集樂、舞於一體,表演時樂、舞齊上,舞隨樂動。一架“扛芯子”由一名身強體壯的男子演員、一名兒童演員及一副鐵芯架、綁帶及裝飾物等組成。鐵芯架由坐叉、花杆和站叉組成;座叉像個挎籃背心,套在扛芯子演員身上,用綁帶扎穩,花杆和座叉是打製連線在一起的,從脖後拐至右肩上方,先將站叉緊固在花杆上,再將小演員固定在站叉上。表演由二人協調完成,邊走邊舞,扛者在下,伴著鑼鼓聲樂走著類似於秧歌的舞步,“芯子”在上做著各種與演出角色相關的動作,人們在觀看錶演時往往被上方“芯子”的表演所吸引,從而忽視下方的“扛”者,給人一種小演員在半空中表演的感覺,效果和觀感很是新奇。

,!

半空中的這兩位正是模仿的章丘的“扛芯子”,只不過扛他們的是一個木頭人,動作比較僵硬。

一般作為“芯子”的演員經常扮演的是神話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如:穆桂英、楊六郎、林沖、十一郎、黃霸天、青蛇、白蛇、許仙、李清照等,還有時代感很強的“章丘大蔥”、“龍山黑陶”等。而今天這兩位所扮的乃是一齣戲劇《王小趕腳》。

《王小趕腳》是一出載歌載舞輕鬆活潑的五音戲小喜劇。該劇反映了農村新媳婦二姑娘僱驢回孃家,一路上與王小透過僱驢、講價錢、騎驢、追驢、上山、過河、觀景、數錢、贈挎包等情節,表現了劇中人的內心世界和喜悅心情,也展現了魯中地區的風土人情,表演逼真,鄉土氣息濃郁,唱腔酸中帶甜,令人陶醉。而且此劇還是山東呂劇的開門之作,沒有《王小趕腳》就沒有呂劇。

手拿竹竿的趕驢小夥兒一聽王小q的話,有被調侃之意,怒道:“你這個小毛孩子竟敢取笑於我,看鞭!”他將手中竹竿朝前一扔,帶著呼呼風聲朝王小q飛了過來,也不見王小q有什麼動作,竹竿飛到眼前立刻又調轉方向飛了回去。小夥兒不敢怠慢,急忙御起法力招架,奈何飛回的竹竿力道太大,將二人一驢連同木頭人震飛出去。

小媳婦兒跌落雲頭,氣不打一處來,對著布偶驢手掐訣口唸咒,布偶驢立刻站了起來,悶聲吼叫著脹大數十倍,橫衝直撞地向王小q頂來。

王小q微微一咧嘴,用手一碰鼻子,張開嘴打個噴嚏,再看那頭布偶驢,剎那間化成碎布,如雨般掉落山林。雲頭另一邊的二人不免心中一驚,此人法力之高深不可測。

“兩位,今天我不是為你們而來,哪兒來的回哪兒去吧!”王小q說完又想打個噴嚏,可是已經打不出來了,只好輕輕一吹,那二人便隨風向南而去,一直飛到錦屏山上老君堂前,化作兩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