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清廷海關當局於1893年請法國人制造,由英國人修築的,雖歷經了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和1904年日俄戰爭,仍儲存完好,至今仍為過往船隻導航。在老鐵山燈塔下方,是險峻陡峭險的懸崖峭壁,它與山東蓬萊的理論對角線即為黃、渤海兩海分界線。
小棠起先被這裡的美景所吸引,但看了一會兒回過神來,悄聲問道:“小c,他把我們帶這裡來就是為了看看風景嗎?有什麼意義嗎?”
老海龜年紀雖大,但耳朵依然靈敏,伸手一指,笑道:“你們再看遠處!”
二人皆研習法術,眼力自然敏銳,只見遠處海面上赫然列立兩隊蝦兵蟹將,刀戈相見,殺氣騰騰,正是剛剛他看見頭頂黑壓壓的一片。
“他們都是誰啊?怎麼看著要打起來啊?”
“他們是渤海和黃海的水兵,每隔幾年就要打一架,而且越來越頻繁!剛才海底那幾下震動就是他們搞的。”
據老海龜介紹,渤海龍王與黃海龍王乃是世仇,都是為了搶佔底盤鬧得。
當年玉皇大帝分封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龍王海疆領域時,東海、南海兩位龍王一直相安無事,而且互嫁龍女,成為兒女親家。唯有渤海龍王和黃海龍王,倆人都是氣量狹小、斤斤計較的勢利眼。雙方巡海夜叉龍兵蟹將經常為海界之爭大打出手,糾紛不斷,又都不服對方,因為此事常常鬧到玉皇大帝那裡,玉皇大帝讓他們倆攪得大傷腦筋,無奈,他只好派太白金星到黃渤兩海上空去巡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太白金星來到現在的老鐵山前洋,見此處地勢險峻,而水色略有不同,又見巡海的兩海夜叉龍兵在此地帶氣勢洶洶地爭鬥,遂向玉皇稟報了實情,玉皇大帝立刻召見黃渤兩海龍王,問他們可否同意在老鐵山前洋劃分永久界限。倆龍王起初相互無言,轉念又想,長此爭吵下去,也不是個事,這樣由玉皇大帝出面欽定,也算是討了個說法,何不順水推舟,就此罷休得了。於是跪拜謝道“但憑玉皇恩准”。
玉皇大帝當即命令太白金星手持令箭一支投向老鐵山前洋,只見轟隆一聲巨響,濺起萬丈波濤,海底突然生出一道深深的溝塹,而與此同時,渤海變得略黃,黃海反倒湛藍起來。這樣一來,渤海龍王略有不快。
太白金星又道,渤海龍王休要少見多怪,你領海的顏色變黃是因為從黃土高原帶來的沃土養料充足,對海里的龍子龍孫與魚蝦繁衍大有益處,沒事你偷著樂吧。
渤海龍王一聽也高興起來。從此,這一帶就成為黃渤海的自然分界線,而渤海的海鮮水產也由於海洋中營養成分浮游生物豐富,所以非常鮮美無比。
實際上,這並不是神力所成,黃渤海顏色之所以不同,與自然和地理的多種因素有關,兩海自然分界線是由海底地溝、鹽度、潮汐和地球引力等條件相互作用形成的。
首先,黃渤海所處海底地溝深度不同,黃海水比渤海水更深,而渤海又屬於內海,黃河入海口夾帶大量泥沙匯入渤海,導致渤海水更加渾濁,顏色偏黃。
其次,黃河、遼河等入海口處有大量淡水匯入渤海,導致渤海水的含鹽量變低,海水密度低於黃海,形成密度對流,再加上潮汐大小和風向不同,使得黃渤海分界線形狀並不固定,海水呈現出互不相融的特色景象。
由於黃渤海地溝深度和海水密度不同,乘船經過分界線時,會感覺到明顯的沉降,彷彿是過了一個臺階,十分神奇。
此外,由於陽光照射角度和觀察位置不同,分界線的形狀和顏色也會發生變化。通常情況下,中午陽光直射時,泥沙反射的光無法進入人眼,黃渤海分界線也就沒那麼明顯;而在早晨和傍晚時分,陽光斜射,海水顏色的差別比較易於分辨。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