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實實,基本不參與政事(史書只是不明確的記載了她參與除掉薛懷義和來俊臣的行動)。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一次大規模*是剷除張宗昌、張易之的行動,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起兵誅二張,迫武則天傳位於中宗。太平公主參與了這次鬥爭,事後她因功被唐中宗封為“鎮國太平公主”。自此,太平開始走向幕前,她自認為智謀強過韋后等人(那是當然的,要是比不過韋后和安樂那兩痴人,那就枉被武則天稱為“類己”了。),於是在朝堂之上橫行自如。《新唐書•諸帝公主》中說她:“推進天下士,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動大議,遠近翕然響之。”

在人才作用上,太平和她母親非常想像,都不拘一格、禮賢下士,對貧寒的儒人還厚贈送金帛,不管是不是出於收買人心的目的,對受贈的讀書人來說,都感恩戴德。於是太平公主的聲名遠播,竟然達到了美名“翕然響之”的地步。

真正把太平公主推動政治頂峰的,是平定韋后作亂。

韋后當時採用“矯詔”架空了李旦,雖然沒有采取任何針對太平公主的舉措,但太平已經敏感地嗅覺到針對自己陰謀的味道,一旦相王李旦被排除在權力高層之外,那麼韋后便會全力對付自己。這時的太平公主,無論於己(個人安危)、與國(外姓當權)都要採取必要的措施。

正當太平想要對付韋后時,李隆基找上門來,兩人密謀剷除韋后勢力,立相王為皇。

在李隆基看來,剷除韋后勢力只需出其不意即可,但如何處置當時的傀儡皇帝李重茂才最麻煩。如果自己或父親出面,把小皇帝趕下去,然後取而代之,這名聲上肯定受損;如果繼續讓李重茂當皇帝,又心有不甘。這趕皇帝下臺的事,還得另借他手,於是他找上自己的姑姑,希望太平公主能出面。(由此可見,當時只有25歲的李隆基已經夠陰的,很有當皇帝的潛質。)

太平公主對把李重茂攆下臺並沒有太多顧慮,反而當成一個可以在新皇面前立功的好機會(“顧溫王乃兒子,可劫以為功。”)。她不僅從人員上支援了李隆基的軍事行動,並且入見溫王道:“天下事歸相王,此非兒所坐。”然後上前把李重茂抱下來, 取乘輿服用之物進奉哥哥李旦。

多痛快,在李隆基為此大傷腦筋之時,她姑姑三下五除二,挾著皇帝就下來了(《新唐書》中說“乃掖王下”,《資治通鑑》上說“遂提下之。”),整個過程不過10秒鐘,估計小皇帝還沒反應過來。

從太平公主這一次行為可以看出她的驕橫跋扈,對小皇帝根本不當回事兒。正是她這種性格,造成日後她勝極而衰的結局。

睿宗上位之後,也感激自己妹妹助自己上位,對她多加封賞,“加實封至萬戶,三子封王,餘皆祭酒、九卿。”。

唐朝的皇帝有個毛病,就是賞、權不分,對妹妹封賞到這程度可以說已經到頂了。但睿宗和中宗一樣毛病,把對太平公主的感激帶到朝政上來,讓她參與朝政。

太平公主本來就是極為聰慧之人,堂而皇之的步入政壇那是兒時的夢想,現在終於有機會了。“主每奏事,漏數徙乃得退。”看,夠辛苦的吧,入朝奏一回事,時間長得計時漏壺都得換好幾回。不知李旦有沒有妹妹那麼大的精力,聽妹妹的嘮叨,反正對太平公主的話是言聽計從(也有可能是聽得煩的實在受不了,如果不答應,那妹妹還得再進行半天的說服教育,直到李旦同意為止)。

有時她沒去上朝謁見,睿宗還會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徵求她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看來太平公主確實有些真本事,而不是依功亂來之人,睿宗把她放在了“謀主”的位置上。

當然這也有睿宗自己優柔寡斷(或者說被妹妹和兒子架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