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還有一種被後人垢病的作戰方法:誘殺。
《安祿山事蹟》中說他常引誘吐蕃、奚、契丹等族人參加宴會,暗中在酒裡下藥,動輒數十人,然後向朝廷發捷報。《舊唐書 安祿山傳》說安祿山前後十次欺誘契丹赴宴,預先掘一坑,待其昏醉,斬首埋之,每度數十人。《新唐書 安祿山傳》則說用他用這種辦法“先後殺數千人”。《資治通鑑》更是說成“ 動數千人”。
反正成書越晚的書,記載的安祿山誘殺敵人的人數越多。
不管怎麼說,這也是一種對敵的方式。只是老魚不太明白,這異族人怎麼就這麼笨,一直髮生戰爭的兩方,怎麼這麼輕易就雲赴宴了,就算沒聽過鴻門宴,也該知道防備著點啊。尤其是還一而再,再而三,甚至一連十餘次的中計?
玄宗曾下詔表揚安祿山為“萬里長城,鎮清邊裔,中權決勝,暗合孫吳”。把安祿山比作孫武、吳起。(玄宗老兒太過分了,安胖子距離孫武、吳起差得沒邊了。)
詔中還說:“一心之節逾亮,七擒之策益章。內實軍資,豐財以潤國,外威戎落,稽顙以輸誠。”(這更沒譜了,安胖子大字不識幾個,怎麼還能超過了諸葛亮?)
總之,安祿山雖然遠遠比不上孫、吳、諸葛亮,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邊境上是有功勞的,尤其他的軍事行動很對玄宗的心思。再加上安祿山利用各種方式向玄宗表忠心、討玄宗喜歡,唐玄宗一時興奮,視安祿山為大唐肱骨之臣,終於釀成大禍。
(特別註明:本節參考了郭紹林先生的《安祿山與唐玄宗時期的政治》一文)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十章 造反的理由(1)
至於安祿山為何要造反,普遍的觀點是安祿山素有反心,等手中有了足夠的兵力,“計天下可取。”於是舉兵造反。
老魚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安祿山真的早有反心嗎?我看未必。
像張九齡見安祿山第一面,就如同相士一般指著他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這簡單就是扯淡。當時安祿山只是快一個被殺頭的罪犯,張九齡如果能僅從面相上就能看出安祿山的將來,有這看面識人的神奇本領,那他只會被玄宗當神仙一樣供起來,也不會後來被貶了。
安祿山只是個普通的胡人,平民出身,能混個王爺,已經是老天開眼了。在他真正造反之前,沒有任何預謀的徵兆。
以皇帝對他的恩寵,和個土皇帝也差不多了,如果他真的還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話,也應該挑選好造反的時機。歷來造反成功的,都是亂世,而安祿山沒在南詔反叛的時候反,也沒有在高仙芝兵敗怛邏斯時反,本身也沒有在朝廷中造謠生非導致朝廷混亂,而是在太平時間造反,這本身就不正常。
再說造反只是因為手握重兵,那更是於理不通。王忠嗣曾手握重兵近二十八萬,也不曾作亂。
手握天下近四分之一的兵馬,如果生逢亂世,當然是強橫一時。但在太平時刻,恐怕造反成功率不高(事實也證明,如果不是唐軍指揮失誤,安祿山的造反難成氣候)。
那麼安祿山究竟為何造反呢?讓老魚來分析一下:
安祿山的造反,當然手中有兵權是重要條件,沒有兵就造反那是瘋子,但更重要是環境原因。
在玄宗眼中,安祿山充當的是“孤臣”的角色,不結黨、不顧同僚的看法,一心忠於君主。對這一類臣子,皇帝可放心大膽的使用。
實際上,安祿山為贏得玄宗信任,也是走的“孤臣”路線。他於朝中眾文武官員,甚至包括自己的堂兄安思順也是關係緊張。在向玄宗打小報告詆譭安祿山的人中,只有個別人是真的認為安祿山有反心,更多的人只是為排除異已、報私仇。
正因為說安祿山有反志的人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