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把小勃律國和國王和他的老婆(也就是吐蕃的公主)捉住。
八月份,高仙芝帶著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會和邊令誠等人後得勝班師。高仙芝此一戰,威震西域各國,“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
這一戰,充分體現了高仙芝勇猛的作戰作風,善於抓住戰機、險中求勝的戰術素養。這一戰的路途之艱難是絕無僅有的,有人以漢拔尼和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作戰與小勃律之戰相比。但無論是路途的高度還是難度,阿爾卑斯山都無法和蔥嶺相提並論。
第二十七章 第一任“副元帥”(1)
在小勃律之戰後,高仙芝還打了幾次漂亮的仗。打勝仗似乎成了他的習慣,高仙芝也很享受這種感覺,有時甚至會主動向玄宗申請征討四方。
高仙芝善於應用計謀,但有時就顯得有些不擇手段。尤其是攻打石國時,高仙芝先是佯裝和石國約和,後又率兵襲擊,最後又把已經投降的石國國王殺頭。雖然以微小的代價取得了一場大勝,但總讓人感覺勝之不武。
逃出的石國王子到處求援,並把唐軍的行為大肆渲染了一番。高仙芝的這種做法無疑是犯了眾怒,最後各部落聯合大食想要進攻唐的安西四鎮。
向來不懼打仗的高仙芝,立即帶領蕃、漢三萬兵攻打大食,深入七百餘里,在恆羅斯城與大食軍隊交上火。
這一次高仙芝的對手不是西域各小國,而是當時與唐朝同樣強大的阿拔斯王朝。有意於中來的大食國,所派的當然也是精兵強將。
兩軍相持五日,誰也沒佔到便宜。這時高仙芝部下的蕃兵葛羅祿部突然造反,唐軍腹背受敵,登時大敗。並且敗得非常慘,“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這一次唐、大食兩大強國的唯一一次碰撞,以大唐告負而終。
在安史之亂前的玄宗,對朝臣是相當寬容的。對待不滿意的文臣武將,常用的處分方式是“貶官”,即使當年即使王忠嗣已經被三司會審定為死罪,玄宗還是隻把他貶為漢陽太守。這次高仙芝慘敗後,被貶為右羽林軍大將軍,是“十二衛”的將軍,品秩雖然不低,但權力比地方節度使差得遠了。
(想來這一段時間,一直醉心於戰場的高仙芝突然被束之高閣,生活十分鬱悶。當然也有人不這麼認為,前一段有個電視劇《楊貴州妃秘史》,還讓高仙芝和宮廷音樂家謝阿蠻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給這位鐵血戰將,強加上一絲兒女情長的溫柔。)
雖然現在高仙芝幾乎不再帶兵,但誰也不能否認,他仍是一位在當時能力數一數二的大將軍。既然現在平叛需人,在皇帝身邊的高仙芝無疑是最佳的帶兵人選。
當封常清已經走了六天後,玄宗才想起啟用高仙芝。
如果再派高仙芝去前線,勢必要和封常清分清上下級關係,也就是兩人以誰為主。兩人無論是從資歷、能力、威望,還是同僚關係上講,都應該是高仙芝是領導人。
在外抵擋安祿山的叛軍的唐軍首領,最合適的官職是節度使。而玄宗已經封了封常清平盧、東陽節度使,不能才剛過六天,其官職就由高仙芝替換了吧。
那麼給高仙芝什麼樣的職位呢?這種問題難不倒玄宗,他任命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統帥各路軍隊東征。職位問題順利解決了。
元帥這一詞,並不是玄宗自己琢磨出來的。在我國春秋時期就有這一名詞了,但真正作為統軍征戰的職位,則是從南北朝開始的。李淵入關後,也曾設有左右元帥,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任過“西討元帥”。玄宗年間編制的《唐六典》中,也有“凡親王總戎則曰元帥”。
考慮軍權不外放的原則,元帥權力太大,都是由皇家擔任,而真正行使軍事職能的則是副元帥。高仙芝是唐朝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