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的行為,十分得民心,河北地區的擁軍情緒高漲,自然有人主動參軍,比搶俘虜強多了。
李光弼趁熱打鐵,再去攻打博陵。這次沒有郭子儀的參與,李光弼兵力不足,打了十天,博陵城沒有可被攻下的跡象,加上自身糧食不足,只好退兵。
趙郡的地理位置沒有常山重要,並且對唐軍來說,常山靠近井陘,進可攻、退可守。於是郭、李二人帶兵退回常山。
常山丟失的危害,史思明當然深知。史思明生性堅韌,雖然戰敗,但越挫越勇,時刻不忘收復失地。(也正是他這種臨危不懼的品質,後來才能以寡敵眾,一己之力打敗十節度的聯軍,成就自己最輝煌的勝利。)
唐軍撤兵之時,史思明又跳了出來,收拾殘兵尾隨而上,一旦唐軍防守懈怠,立即趁機而上。史思明“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把牛皮糖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唐軍不敢大意,郭子儀仗著人多,挑選驍勇善戰的騎兵輪番挑戰。三天以後,叛軍因疲勞無力再戰,史思明這位戰術大師,只能黯然退兵。
面對退去的叛軍,郭子儀並不是長出一口氣,放下心來。而是借叛軍退走之勢,乘機出擊,一路追了過去,在沙河縣又狠狠痛擊了敗叛軍一次。經此一役,常山一帶的叛軍被打得落花流水,再也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
得知常山失守,把自己從洛陽返回范陽的路給截死了,正在歌舞狂歡的安祿山也大驚失色。派蔡希德率領步、騎兵二萬人從洛陽向北靠近史思明,並派牛廷發范陽等郡兵一萬多人增援史思明,合兵共五萬多人,幾乎佔了叛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可見安祿山對常山的重視。
在這五萬兵中,同羅、曳落河精兵又佔了約五分之一。
“同羅”是一個鐵勒人部落的名稱,在突厥語中有豹的意思,該部落的戰士長年馳騁於草原之上,騎*絕,同羅兵是安祿山麾下有名的強力兵種。
“曳落河”看起來像是個地名,其實不然,這是突厥語“壯士”的意思。是安祿山多年征戰中,招降的同羅、奚、契丹族勇士,共八千餘人。《安祿山事蹟》中說,曳落河八千人,都是安祿山的“假子”,也就是乾兒子。
“八千個兒子”!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唐朝時,崇老莊,對“三綱五常”不太推崇,所以認許多幹兒子的事兒也不是不可能,代宗時期,李希烈就有一千多個養子。
史思明在困境時都不棄不捨,現在得到強援,更是憋著一股氣要找郭子儀把面子找回來。郭子儀屯兵恆陽,史思明則帶兵追至。
郭子儀見敵軍鋒芒正盛,並沒有急於出戰,但心中已有破敵良方。
唐軍挖深溝、築高壘,以逸待勞。叛軍來攻城就唐軍就在城內固守,叛軍攻城不下撤兵時,唐軍就出城追擊;叛軍不攻城時,唐軍白天就出來溜溜,以顯示兵強馬壯,夜裡則派部隊襲擊敵營。
郭子儀雖然沒學過《毛選》,但把“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追我退”這十六字方針應用的出神入化。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十二章 屢戰屢勝(3)
在經過幾天的擾敵戰術之後,叛軍戰不能戰、歇不能歇,由來勢洶洶變得苦不堪言。郭子儀見時機已到,與李光弼議道:“賊倦矣,可以出戰。”
唐軍已經休息多日,號令聲下後如猛虎下山,叛軍則士氣低迷,戰未開始已然分出勝負。兩軍戰於嘉山,叛軍大敗(嘉山是地名,位於恆陽縣內)。
由於郭子儀採用戰術得當,獲得大勝,叛軍五萬餘人馬,被殺四萬多人,被俘一千多人(看來曳落河也沒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比之嶽武穆五百可破十萬的“背嵬軍”差得不可以裡計。)。
叛軍主將史思明被打下馬來,髮髻散亂,來不及再上馬,光著腳丫子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