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在海州落地生根。
對於華夏的新政,海州的商人多少都有些接觸,但只有實地經歷過才知道近代化的真正面貌,海州鹽商本來對總督府發出的招商請柬是有疑慮地,但是當他們親自坐了一會火車,半天時間便從上海來到杭州,又參觀了車站的運營以後,對葉楓提出修建海州鐵路的商業計劃頓時充滿興趣。
華夏承諾的是誰修路誰經營。不過政府會進行監督。以確保鐵路的質量標準和安全,以及公共需要,政府會對鐵路地運營提出很多嚴格的標準。
即便如此,海州鹽商對修建這樣一條鐵路依然很感興趣,不僅僅是鐵路的運營本身就有利可圖,更重要的是鐵路對於海鹽的銷售運輸能起到的作用更大。
唯一的問題是眼下戰局不明,對海州鹽商來說他們能修造的鐵路也只能連線海州和徐州地這一段。如果是要連通到上海來地話。那隻能是沿范公堤走鹽城、海安、泰州這條線,相當於葉楓記憶中的沿海高速。甚至在那個時代,連通這個地區的沿海鐵路還只是在計劃中,可以想像這樣的一條鐵路必定是經濟價值和修造難度、投入相比效率不是很高。
最理想的當然還是像歷史上那樣,沿徐州、蚌埠、廬州、南京這條內陸線,只不過此時除了徐州,其它的地方還不屬於華夏,葉楓對此也深感無奈。
只不過在浙江幾條鐵路全部開始動工,由衢州往江西、福建的鐵路也在勘測地時候,即便是想要修造更長地鐵路也缺乏必要的人手,所以這次拿出來地便是徐海線,海州的幾大鹽商爭奪頗為激烈,最後還是成立了股份公司,專門負責鐵路的建設和運營。
鐵路專案的成功為海州鹽商開啟了一扇門,隨後的電報專案、港口專案、發電廠專案等逐一被拿下,海州商人大量的財富轉化成投資,迅速打下了海州近代化的基礎,在見到上海出現的各種新事物以後,海州商人甚至迫不及待想要弄到海州去,甚至發起倡議,主動捐資修建寬闊的馬路,以便行駛公共電車。
在經歷了最初的幾個月以後,海州就以令人難以想像的速度在融入華夏,而江北大量的流民也為華夏帶來新的問題和機遇,江北開始利用流民屯墾荒地,以及沿范公堤修建一條從通州直達海州的馬路,如果條件許可的話,將來也許會修建鐵路。
不過在建設蒸蒸日上的時候,也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太平軍的紀律不能說差,但是他們的意識和華夏相去甚遠,所以在通州那邊就曾發生了幾次衝突,雖然最後是由各自的上司壓了下去,但是矛盾卻已經產生,對驕傲的華夏軍來說,他們根本就未將這支簡陋的農民武裝放在眼裡,而對於虔誠的太平軍來說,華夏比清妖也好不了多少。
好訊息是華夏軍的戰力始終高出這個時代一籌,第七師毫不費力地突破了濟寧防線,兵臨泰安防線外圍,此時清軍果然如同所料想的那樣,將大軍全部集中到袞州府、濟南府,登州、萊州甚至青州都是一片空虛,在清軍來看,可能還沒有什麼登陸戰的概念。
在登陸膠州的作戰中,葉楓調動了駐守臺灣的第五師第十五旅,這個師擁有靖海師的番號,而登陸膠州將會是華夏一次非常重要的登陸作戰,葉楓希望由擁有靖海這個番號的第五師來完成。
除了第十五旅,第十三、十四兩個旅也分別從廣東、福建上船,開赴山東,換防的將是新組建的華夏國防軍第九師、第十師,臺灣、福建依然是一邊一個旅,廣東則駐紮一個師加一個旅,針對的就是香港的英國人。
隨著無線電在軍中配備逐漸完整,華夏國防軍的作戰協調能力進一步提高,在膠州登陸作戰中,十五旅在膠州灣外用小船潛伏上岸一個連,出人意料地以一個連的兵力吃掉了靈山衛的守軍,雖然後續的行動沒有這麼順利,但是岸防軍的作戰意志極其薄弱,在艦炮的轟擊中還能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