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玩玩遊戲。四臺電腦內部的風扇不停地運轉,就像航空發動機一樣發出“轟隆隆”的聲響。待在寢室,我總感覺在坐飛機,一架遨遊在IT世界的飛機。
這一飛就飛了兩個多小時,我們毫無暈機現象,而且本棟樓通宵供電,但不提供空中小姐。
突然,燈滅了,電腦全部宕機,我們措手不及。難不成飛機遭空難了?寢室長瘋一樣地跑出門檢視電錶,接著從外面傳來他的聲音:“該拿電卡買電了!”
前幾天剛充的一百度電就用光了,太快了,真太快了!簡直難以置信。
我們被逼無奈,洗漱完畢爬上床,開始了久違的臥談會。記不清上一次臥談是幾年前了,反正有了電腦後就整日整夜地抱著它各自為政。我們把這雙手練就得靈活又修長,根本無需動嘴皮子,就無所謂聊不聊了。語言功能漸漸退化,耳朵承噪能力無限增值。
頓時,世界清靜!沒有電,沒有光,沒有噪音,屋裡暗暗地,星光透進來,微風鑽進來,我們躺在床上,被電腦輻射麻木已久的心展舒開來,一個字:爽。我突然提議今後每週設立一個“寢室無電腦日”,不許開電腦,卻遭大家堅決抵制。於是很後悔自己剛剛為什麼會有這番舉動,其實,一天不開電腦,我也做不到。
過了一會兒,一哥哥把收音機開啟了。
二
同學時不時地調換著頻道,聲音從收音機裡發出,明明知道是從很遠很遠傳過來的,卻總感覺說話的那個人就在我們寢室。這幽暗環境裡的陌生聲響,不造成一絲恐懼感,不僅讓我覺得松馳、熨帖、內心亮堂,而且由於沒有了閃爍的流光、跳動的顯示屏、迷亂的數碼字元、持續的機器轟鳴,反而營繞了一種原始的安全感。大家被無線電波交織,被遠方聲音裹挾,閉上眼聽聽音樂、故事、新聞、廣告,的確是質樸而豐盛的精神享受,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很多被自己遺忘的 “廣播觸電”經歷自然而然被還原了:
記憶中,兒時家鄉的馬路上種了很多樹,每隔一段距離,樹上都安著一個綠色的小木箱子,裡面有喇叭,所有的小木箱都用密密麻麻的電線串連著。早晨揹著書包上學,一路聽到小木箱裡有人在說話,感覺很好奇。老師告訴我們那叫廣播,廣播裡的人在廣播站,只要一說話,全城的人都聽得到。而到了傍晚,一段激動人心的“紅色音樂”遠遠地飄進我們家,完了後再播送一段新聞,綠盒子偶爾還會播放一些民歌,聽著歌曲做著家庭作業,感覺不到累。
高考那段歲月是艱苦而乏味的,每天要面對堆積如山的試卷,腦子永遠機械地轉著,平均一天十多個小時的工作量都快把我壓得喘不過氣來。我為自己準備了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每天晚上自習到一定時間,我就從抽屜裡把它取出,抽出長長的金屬訊號杆,把兩個小耳機塞入耳朵,花上十分鐘的時間逃離,徹底不管不顧現狀以求短暫安寧。當時十點半有一個文學欄目叫《心情相約》,聽主持人將一個又一個的人生故事、哲理小品文娓娓道來,我疲憊焦灼的心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緩。對此,我充滿感激。
去年看《藝術人生》特別節目,嘉賓是中國老一代著名播音員:林如、方明、雅坤。看完後我知道了當年許多家庭都有一臺袖珍收音機,用來聽廣播。就是為了紀念那些讓人們感動的廣播歲月,紀念一批老去的播音藝術家,《藝術人生》精心策劃了這樣一期節目,定名為“永不消逝的電波”,真是太恰當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永不消逝的電波(2)
三
某天,我突然接到在北京郵電大學工作的鐘華大哥的電話,鍾華大哥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聲音藝術痴迷者,結識了一大批著名播音員。電話裡他告訴我第二天要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藝術家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