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章 初窺功法

氣功作為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江春生在以往有過一些瞭解,看過一些書刊、雜誌、報紙的介紹,也看過電視裡的專題節目,甚至還在街邊看過江湖人士的表演。

這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身,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身心鍛鍊方法。

氣功源於古代的“吐納導引”,有坐、臥、站等姿式。經過勞動人民多年的實踐,專心用功,用調息、意守等方法,調整呼吸之氣,使其逐步達到緩、細、深、長,從而使大腦皮層得以發揮其對機體內部的主導調節作用,血中含氧量增加,促進全身氣機的暢通,加強腸胃消化功能和全身物質代謝,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陰陽,保健強身,防病治病的目的。

我國古代氣功文獻資料浩如煙海,在儒醫、醫家書籍中有大量氣功文獻記載。

有文獻考證,最早見於晉代《淨明宗教錄》一書。從中醫學角度定義氣功:氣功是調身、調息、調心三調合一的心身鍛鍊技能。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積累和創造的健身方法。

從現代行為醫學的角度看,氣功鍛鍊是對一種有利於心身健康的良性行為進行學習訓練,最終以條件反射方式固定下來的行為療法。

如果從氣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學過程看的話,可將氣功定義為:主要是透過使用自我暗示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識進入到自我催眠狀態,透過心理—生理—形態自調機制調整心身平衡,達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鍛鍊方法。

中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煉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噓或吹”的吐納功法。《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記載。

曹操及他的兒子均是氣功愛好者。曹操曾招集過不少擅長氣功的方士,如甘始、皇甫隆等計16人,向眾人傳授“鴟視狼顧,呼吸吐納”。曹操本人還與皇甫隆討論過服食導引的方法,以求延年益壽。曹操之子曹丕在《典禮》中記述的因練功方法掌握不當而造成的“……為之過差,氣閉不通,良久乃蘇”,這是氣功史上的第一例練功偏差記載。

文物“戰國玉銘”又稱“行氣玉佩銘”、“行氣玉銘”、“行氣銘”。這是一件珍貴的、迄今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氣功修煉過程的實物。在這件中空未透頂的事兒面體玉質飾物上,刻有45個銘文, 郭沫若先生在《奴隸制時代》中將其譯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修煉氣功有很多禁忌。

1.忌“虛假”

氣功講究練“真氣”,忌諱假的意念和行為。因此,學習氣功養生首先要學會做真人,說真話,只有真心、真誠的人,才可能練出“真氣”。

2.忌“貪念”

貪,六根不淨之禍也。在練習過程中,一定要忌貪,貪則心不淨,就會招來許多麻煩,無法進入練功的狀態。

3.忌“浮躁”

人體很多病症皆因情緒所致,原因在於人的情志可以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功能一旦失調紊亂,就會引發疾病。因此,練氣功者,應保持平和的心態,不應動氣,不然會導致練習功虧一簣。

4.忌“自吹”

練習者應禁忌自吹自擂,說話、辦事都應留有餘地,切忌因此干擾了自身的修煉,引起不良後果。

5.“節慾”

人體精、氣、神旺盛才能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