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也很多。
靈堂正中擺放靈柩,前面設牌位、香案、白色蠟燭、以及供品。
那時候的靈堂上還沒有花圈,靈堂送花圈其實這也是從歐美傳過來的習俗,發源地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斯’,是裝飾神像的聖物。
賢妃娘娘的靈堂雖然沒有花團錦簇,卻掛滿了長長的喪幡。
這喪幡也不是隨便掛的,而是極有講究的。
喪幡共有三根。
大的有三丈六,白布包裹,帆長一丈四,左右各有一白布條,設在靈堂的正中。
這個叫做下馬幡。意思就是前來弔喪的人看到這個喪幡就要下馬而行了。當然皇宮之中也沒有人敢在御花園縱馬飛馳,是以這下馬幡便也成了下轎幡。
右邊的是整儀幡。古代的人講究‘脫帽致敬’,見到了整儀幡就要將自己的帽子、首飾俱都摘下來,若是化了妝容的,甚至有宮女端了臉盆在那裡迎候。
左邊的則是落淚幡。
看到了這個落淚幡,見到這這個幡大家便開始追憶死者,哭出聲來,也被叫做哭靈。
唐菲抱著盛瓊公主坐在裡屋,聽著外面靈堂裡那些女人‘伊呀呀呀’唱戲一般的哭聲。
那哭聲嬌滴滴的,帶著婉轉勾人的餘韻。
唐菲心裡面知道,這些人都‘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所以這樣辛苦得守著哭靈,還是為了做出一副傷心欲絕、重情重義的姿態,等著皇上來看。
本是戲中人,何故做看客。
唐菲雖心中鬱郁,卻著實不怪這些女人的表演。
只是可憐了自己懷中小小軟軟的盛瓊公主。
連續幾天,唐菲都在鹹福宮守著盛瓊公主。
自己從小相依為命的母妃剛剛過世,這個時候正是這個孩子最脆弱,也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
唐菲既然答應了賢妃娘娘會好好的保護盛瓊,自然也要盡到自己的職責,實現自己的諾言。
而在與盛瓊公主的相處中,唐菲也對這個小女孩多了幾分的瞭解,同時也更多了幾分的憐惜。
先時盛瓊公主哭著喊自己的原因也得到了解釋。
原來賢妃先時和唐菲已經交代過後事,有擔心盛瓊公主在自己死後沒辦法好好的接納唐菲,於是便與盛瓊編了個故事。
說自己原本是天上的仙女,死後便會回到天上,成為一顆閃閃的星星。而若是想念盛瓊了,便會化成德妃娘娘的樣子來看望盛瓊,因為德妃是整個大雲國裡最漂亮的女人了。
也正是因為賢妃娘娘的這個故事,所以才叫盛瓊公主在幾日幾夜不眠不休、傷心絕望之餘產生幻覺,以為唐菲真的自己的母妃幻化而成,是母妃來看望自己了。
因為賢妃死前這個美麗的故事,更是因為唐菲這幾日真心實意的陪伴照顧,如今的盛瓊公主對於唐菲可是相當的親近和依賴。
先時賢妃娘娘在世時就曾經起過想要將盛瓊過繼給唐菲的心思。
這個想法雖被唐菲拒絕了,可是如今看來,平時生活中賢妃當真沒少與盛瓊說唐菲的好話。
被一個孩子這樣全心全意的依賴信任,唐菲也愈發的母愛氾濫,對這個小女孩愈加的喜愛呵護。
唐菲前世沒有談過戀愛,這世雖與皇上洞房許久,卻也一直沒有懷孕。
所以她以前其實不是很喜歡小孩子的。
但是當真的與小孩子產生了感情,唐菲方知道天下母親的心態,孩子真是上天派來的天使,她們的純真善良每每都會毫無預兆的擊中你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與孩子的感情也像是一腳踩進了流沙,只有越陷越深,又如何能全身而退呢?(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