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暖鄰里”公益活動被確立為全市典型進行推廣後,林宇和夏曉成了大忙人,他們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各類公益論壇與經驗分享會現場。每到一處,面對臺下眾多來自不同社群的工作者以及公益組織成員,林宇總是條理清晰地分享:“我們起初就是從居民最基本的需求出發,先了解大家生活裡的困難,再針對性地策劃活動。就像組織探訪孤寡老人,是因為發現社群裡很多老人缺少陪伴。”夏曉則會補充一些具體細節:“在執行過程中,我們遇到過志願者時間協調困難的問題,後來透過建立靈活的排班制度,才順利解決。”他們毫無保留的分享,讓臺下眾人深受啟發。
與此同時,一個更為宏大的構想在林宇和夏曉心中悄然萌生——打造“共享互助社群”。這個概念,是一個全方位、可持續的互助生態系統,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物資共享、技能互補、文化交流等多個維度。它不僅是鄰里間偶爾的幫忙,而是形成一種常態化、系統化的社群生活模式,讓居民在各個生活場景中都能感受到互助的力量,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懷揣著這個構想,林宇和夏曉再次找到了市民政局副局長李建國。李建國在民政領域深耕多年,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和卓越的領導能力,一直致力於推動社群公益事業的發展。林宇激動地闡述著:“李局長,我們想打造的共享互助社群,就像是一個大的生活共同體。居民們共享資源、互相幫助,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專業技能,從照顧老人孩子到文化活動,都能實現互助。”夏曉在一旁補充:“這樣不僅能增強社群凝聚力,還能讓大家生活得更便捷、更有溫度。”李建國聽完,眼前一亮,興奮地說:“這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理念,若能成功落地,將為城市社群發展樹立全新的標杆。我全力支援你們,有任何需要協調的資源,儘管提!”
說幹就幹,林宇和夏曉立刻行動起來。他們首先拜訪了社群周邊的商家與企業。在和福滿多超市經理王強溝通時,林宇誠懇地說:“王經理,咱們社群裡有不少困難家庭,您看能不能給他們提供一些平價生活物資,超市偶爾有臨期但還在保質期內的食品,捐贈出來也能物盡其用。”王強思索片刻後點頭答應:“這是好事,我們超市願意出一份力,從下個月開始,每個月固定拿出一批物資。”附近陽光理髮店的老闆趙剛,在聽了夏曉的介紹後,也爽快地表示:“我每個月抽出一天時間,專門為社群裡的老人和殘疾人免費理髮,就定在每個月的第一個週六。”而創新科技公司的cEo劉悅,對為孩子們提供課外實踐機會很感興趣:“我們公司可以每月開放一次參觀日,讓孩子們來了解網際網路科技的魅力,還能安排簡單的程式設計體驗課。”就這樣,一個資源共享平臺初步搭建起來,計劃在三個月內全面落實各項合作內容。
在社群內部,完善志願者服務體系的工作也在同步推進。林宇和夏曉召集社群積極分子,在社群服務中心召開會議。林宇向大家介紹:“我們打算新增技能共享板塊,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在社群服務中心登記成為技能志願者。”熱心居民李大叔第一個響應:“我懂水電維修,以後社群裡哪家有水電問題,儘管找我!”年輕攝影師張悅也舉手說道:“我可以定期為社群活動拍照,記錄下這些美好的時刻。”幾位退休醫生也主動站出來:“我們幾個老傢伙能承擔起社群健康講座的任務,普及醫學知識,為大家提供日常健康諮詢。”短短一週內,技能志願者隊伍就組建完成,各項服務在一個月內陸續開展。
為了讓共享互助的理念深入人心,社群舉辦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在籌備“共享集市”時,夏曉在社群公告欄張貼通知:“各位居民朋友們,我們將舉辦共享集市,大家可以把家中閒置的物品帶來交換,既能環保,又能增進交流。時間定在本月底的週六,地點就在社群廣場。”活動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