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便是取消名校評比制度,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堅決杜絕名校的存在。
此外,各校之間的成績評比也應當一併廢除。當前,各種各樣的統考層出不窮,而每一次統考結束後,學生們便會根據成績重新分流,紛紛湧向成績優異的學校。隨著統考次數的不斷增加,那些原本就處於劣勢的學校最終可能會面臨無生可教的尷尬局面。
無論採用何種方式進行評比,總會有一些學校不可避免地落在成績排名的末尾。所以,從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角度出發,評比活動實在不應繼續存在。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夠真正走上一條健康、有序的發展道路。
回首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教育狀況,那時候的教育宛如一泓清泉,清澈而純淨,並未被如今這般花樣繁多的口號和標語所沾染。儘管當時的中考升學率較現在低如鴻毛,但整個社會卻如泰山般沉穩,並未因此而感到絲毫的焦慮不安。學校裡更是如世外桃源般,霸凌現象幾乎絕跡,學生們也如春日裡的花朵,很少產生厭學情緒。那時,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仿若夜空中的繁星,即便不作為考試科目,其教學依然開展得如行雲流水般規範且嚴謹,甚至比現在更為出色。每位教師都如辛勤的園丁,兢兢業業地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最大努力培育祖國的花朵;學生們則如初升的太陽,充滿朝氣與活力,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各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與縣城相比,亦如並蒂蓮般不相上下,學生們都能就近入學,也無需承受各種補習班的重負。所以那時的教育,嚴格來講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而且是如黃金般高質量的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