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自然沒有不應允的道理,有地方住總比風餐露宿好得多,而且寺內的齋飯味道還不錯。
就這樣,陳正謙便在普濟寺安頓了下來。
很多人覺得佛學更像是一門哲學,其實兩者區別挺大的。
至於區別在哪裡,等陳正謙參透這些佛經之後,或許就會有答案了。
現在的他,心裡面只有一些淺顯模糊的概念,對佛法的理解只能說是一知半解、道聽途說。
布衣和尚得知陳正謙留在普濟寺後,好奇地尋了過來,笑眯眯地看著陳正謙坐在書架下面,翻閱著一本本佛經。
不知為什麼,看到陳正謙這副模樣,布衣和尚覺得眼前這個人比之前更加真實了。
陳正謙察覺到他的到來,抬頭一笑,就不再理會了。
和尚也不管他,自顧自地拿了一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來看。
兩人就這樣很默契地,誰也沒有打擾誰。
……
傍晚的菩提樹下,三杯清茶。
布衣和尚說陳正謙與佛有緣,身具慧根。
對此,陳正謙只是笑笑不說話。
慧根什麼的,簡直太過玄乎了,自己對佛門
他怕布衣和尚下一句就是讓他皈依佛門什麼的。
吃齋唸佛戒酒戒色不是他的本願,和尚這種生活,他做不來,還是老老實實做自己的凡夫俗子吧。
對他來說,佛法更像是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武器,這就足夠了。
當然,這並不影響陳正謙和布衣和尚還有佛印等人坐而論佛。
望著空中飄落的一枚落葉,陳正謙若有所思。
他承認,自己多少有些被佛經裡面的思想影響到了,好在不算多,而且多是好的方面。
比如說,陳正謙就問了個問題:“什麼是佛?”
看似簡單,但是每個人內心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執著於字面上的解釋,那麼自然是闡述佛乃聖人,是具備三覺之人,身懷大智慧,通曉事理、超脫生死,是一切大圓滿者。
布衣和尚呵呵一笑,他的解釋是:“佛在心中,眾生皆可成佛。”
僅此一句。
陳正謙若有所悟。
人都是有欲的,這是人之本性,也真是這些俗世之慾,驅使我們不斷向前,去尋求財富、美貌、情愛等等。
佛代表著萬物美好的一面,也就是我們一直所尋求的。
所以說佛在心中。
佛陀早已看透這一切,了無牽掛,自然能夠得道。
然而普通人之所以是俗人,就是因為無法擺脫這些**,並且被這些**所困擾,乃至戴上枷鎖。
如果能夠徹底拜託俗世**,那麼自然成佛。
這就是他為什麼說“眾生皆可成佛”。
有高僧曾說:能夠抵達淨土之人,無非兩種,一種身具奇福,另一種無私無慾。
有奇福者一生坦途,無需考慮各種,自然能夠證得佛陀果位,例如釋迦牟尼。
而無私無慾者,亦是天生的聖人,而且必定是無名之輩,因為無慾無求。
所以,佛渡人,人自渡,佛乃人,人亦是佛!
佛印和尚感慨:“若是陳將軍身在佛門,那麼必將成為新時代的一名大智慧尊者。”
尊者在佛教當中,就是指身具大智慧高尚品德之人,這已經是極高的成就了。
陳正謙擺擺手,笑笑不說話。
成佛從來就不是他所追求的。
……
在普濟寺的這幾天,陳正謙彷彿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每天不是在藏經閣,就是在去藏經閣的路上,彷彿又回到了當初在學校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