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能作,觀點雷同者居多,要想靠標新立異得高分,只怕有些難。而拼文筆,三千考生中,也不乏有下筆錦繡之人。
既然能進這座考場,都是有幾分斤兩的,所以,如果不出意外,這一道題,大家都能輕易地作出來。就因為太容易寫,又以老生常談居多,考官看起卷子來,難免不審美疲勞。吳節可以肯定,沒多少人能拿高分
所以,不管後面幾題如何,如果這一題能夠做好了,就能搶得先生,首先就立於一個不敗之地。
那麼,抄什麼才好呢?
老實說,這個題目吳節手頭的範文可說是最多的,從明朝宣德年到清末宣統年的都有,真要背,也背不晚那麼多。
因此,他就從各期會試的會元和解元文中找了五篇做參考,然後根據考場和考官的情況再作決定。
因為有著強大的資迅能力,吳節可以在現代社會輕易地查出某年某月某地的考試題目,可主考官姓甚名誰卻沒辦法搜尋。而考官的口味又直接決定了你的考試成績,所以,一般來說,他都會事先準備幾篇不同口味的範文,到時候再做定奪。
今科的主考官包應霞是吳節的老師,只是平日接觸得不多,他喜歡什麼樣的文章,吳節也無從知道,只能大概加估計。
他想了想,回憶起上次在成都參加院試時的情形,那次考試自己可是拿了頭名的。四川今年的會試包應霞一共出了兩道八股文題,一題是《不患》,選自《論語》;一題是《不見而章》,選自《中庸》。
當時吳節也沒考慮過包大人喜歡什麼樣的文字,為了保險,索性抄了錢謙益的兩篇範文上去。牛打殺雞,一舉奪魁。
錢牧齋乃是明末文壇領袖,與吳偉業、龔鼎孳並稱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顧炎武、鄭成功都曾是他的學生。他的文章氣象宏大,是明清古人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人物,被人稱之為“當代文章伯”。
究其風格而言,雖然還帶著濃重的明文特色,可依稀已經能夠找到一些清朝古文的影子。
估計就是因為清文的韻味對明朝人來說,是如此的新鮮,這才入了包大人的眼,被點了案首。
“恩,看來,抄明人的文章是不成的。要想在這個普通的題目裡寫出特色來,還真得從清文裡去尋。”吳節想通這個關節,醒悟過來。
好在他手頭正好有一篇得用的文章,正是一個叫胡任輿的所作的同名文章,靠這這篇文章,他拿到了鄉試頭名解元。
胡任輿這人在歷史上並沒有什麼名氣,是康熙年的翰林院編修。清朝的翰林院就是個養老機構,他在裡面窩了一輩子,也沒做出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可這人的學問卻是非常好的,又是個考試高手。
康熙二十年鄉試拿了第一,康熙三十三年會試時又拿了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狀元。
這還不算什麼,他所參加的鄉試考場設在南京,南京可是個出人才的地方,能夠在那裡殺將出來,可見他的厲害。
這傢伙每次考試都必拿第一,簡直就是個考試機器。加上他又是清朝人,不抄他的文章,對不起祖國,對不起人民,對不起穿越者的先知先覺。
想通這一點,吳節立即就想動筆。可想了想,鄉試事關重大,對自己也非常重要,還是慎重一些。
也不忙答卷,就提起毛筆,老老實實地打起了草稿,準備將那篇範文先寫在草稿上,待檢查之後,再謄錄上考卷。
實際上,這篇範文的破題部分寫得也很尋常,承題也很普通。
可到起股那節,卻顯示出這個胡狀元的功力來。
比如起講吓二比一段:勳業者,君相之遇合也。禹皋伊旦,當時若無此遭遇,豈遂淹沒以終老,天壤甚大,倘必有所待而後抒懷,設所如不偶,將畢生無自見之期矣